需卦象。既以坎乾合成。而皆得中。是水天一气。雨在空中之象也。其所变化者。有关夫兑与离。二至四为兑。三至五为离合之成睽。以上下距也。两在空而末及地。亦相离也。则有所盼望之意。如早之望云霓也。夫物之初生者。唯苔与草。而其所养者。唯雨露与日光。天生之以成物。复与之以为养。不外于日光雨露也。无此则不生不养。则无物。是以物之所需者。日光雨而己。日光为阳。乾也、离也。雨露为变阳。坎也、兑也,需象以二者合成。纯取义于是。而以见天之生养万物。与物之待天以生与养。全由乎阳气之和也。以气化言。乾阳化离阴。坎阳含兑阴。以阳变阴。而成相得之物。然阳者表也。阴者内也。阴未来也。是阳有盼于阴。而不能不侍之也。如物之待日光雨露。必因时而后得也。有其一者。末必兼其二。有日光者。则盼雨露。多雨露者。则盼日光。皆不免于待。因待成需。因需成卦。此圣人示人以生生之道。而明乎生养之不可苟也。天固生之养之。而必有以调之。不调、则生者反死。养者反害。如过浸则腐。过旱则焦。腐与焦者。非不养也。失其调也。非不生也。失其道也。故曰中和者、天下之本也。唯道乃中。唯调乃和。需也者中和之则也。雨在天上。则不失于浸。日承水泽。则不失于焦。而万物皆以生以养。以全以成。不复负于天。不复戾于道。此需之所以为需也。盖过者非需。不及者非需。过者太多。不需而畏。不及太少。不需而怨。畏者无羲。怨者寡恩。故仁义之道无过不及。乃真需也。不生者不需。已死者不需。生而未死。乃诚相需。故需者。有必需之道焉。有宜需之道焉。有恰需之道焉。以合中和是也。此天下之本也。生化之序也。因乎二气之感。依于两卦之合。乃见需之义焉。非徒以明夫吉凶。察夫利害也。
就卦理言之。凡物之所养所求者。必因其所关重要。而莫能自已。乃不得不需之也。如人之生。食饮所需。衣服所需。居住所需。生聚所需。德业所需。皆视其必要。而后名之为需。若可有可无者。非需也。不独不需。或反拒之。以其害于身心。累于家国。则不得名之需也。如奢靡之嗜欲。净夸之习尚。邪僻之风。奇巧之物。诲淫诲盗之业。诱奸诱恶之器。所以害民德而损民生者。惑民志而毒民命者。皆不独不得为需。且当屏弃勿近。不独不得有需。且当禁制与接。此即节欲善养之道。而中和之至。性情之正。夫人之所以立为道者。即在此义。果不需而需。非需而需。则乖夫易之需。而人欲横流。天理灭绝。所谓生者杀之。养者鸩之。以速其生命。而趋于死亡。则天道已毁。人道已断。更何需之为。此乖乎生养之厉灾也。君子之所儆戒焉。故于需卦取本于乾。欲人之朝乾夕惕。而戒惧情欲之害。以保乎性命之正也。取则于坎。欲人之履险蹈危。习坎阱而不陷。指水示信。知坎窞而有常以合乎中和。而达于道德。是需卦、理以数着者也。人之所以别于善恶者。非生之殊。乃习之异。故习坎知险。为一生之戒。非性之差。乃情之误。故正性明乾。为终身之忧。乾惕以节其情。而需以正。坎险以比于欲。而需不迷。则需之道得。而人之生全矣。成己足以成人。成身足以成物。则需道之推广。即达人之功。格物之业也。物至知知。人道所始。岂仅养生已哉。而无物不得其生。无物不得其养。不悖不害。宁有他哉。天下共生成需。无一物之常所。比诸乾元大生之德亦无让焉。此需之为人物生养之正。而天地生化之原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