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夫子所讲皆立教之旨。为儒救之本旨。中庸大学莫不由此推述者也。言教而治在中。言德而道在内。如黄中通理。即乾正性命也。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理宇一义、即大学格物之事也。格物致知。即通理也。此道功彻始终工夫。道家黄庭内景。亦指是也。得之则成黄中通理之道。失之则罹其血玄黄之灾。一在尽性。一在徇欲。君子小人之分也。
又曰、易坤卦交言之义。均不出前所讲者。而最要在文字间之命名设辞。一字一句、皆有深意。不独为释卦爻也。盖辞与象、二者相并成易。而象有所不达者、藉辞以明之。故同一字含数羲。同一语有数解。非如他经之文也。前巳略述其例。今更申明之。如用六利永贞五字。合为一语。分有三义、利贞即四德之二。永者不息也。即无疆之意。而释文以大终三字。亦有分合之异辞。以大者乾之用。终者坤之德。利贞坤之道。不息乾之行。以坤能返予乾。而并乾之故。此大终之称也。而大终恰与乾之始亨对。始对终。亨对大。文字之相匹。以示乾坤之相成也。唯乾有始亨之德。以成其乾元之用。则坤有大终之用。以见其坤元之德。二者相交以合。相配以行。故辞为明其象。而文字乃指其趣也。天地之道也。乾坤之行也。皆以合而为用。配而为功。乾主大始。坤主至终。乾以元亨。坤以利贞。天在高而地居下。天包外而地处中。故二者之道交而后成德。偶而后全用。苟失一。则有阙矣。故四德分属乾坤。而始终分诸天地。非谓必如是分也。乃先后之谓也。乾先元亨。坤先利贞。乾以始始。坤以终终。乾为之先。坤为之后。乾为之刚。坤为之柔。其气然也。故辞义必有重轻也。而合则对言。分则独言。凡文字之合成文者、皆与对卦相交之用所见也。若一字一义。则其本卦之德也。盖卦不孤用。辞不单举。合中有分。分外有合。果寻绎之。可以知矣。文字唯易最精最简。而含意决非浅单者。必尽纵横之用。方通常变之规。故辞者如有所指。而不离象。象亦以交错为用。变化为德。苟不求其通。则滞于现象。而无以得其神妙矣。于辞则尤要也。因今人以辞释象。往往就一义而判全局。执一语而遗他方。非窒即昏。非误即
脱。宜乎不足以窥天地之秘。解数命之神也。今因释坤文言。特复揭出。以为学者告。俾知所留意焉。
又曰、乾坤二卦讲义详于各卦、除在二卦沟义外。各卦尚时时引及二卦者。亦为讲明,二卦之用。因全易各卦。无不出于乾坤也。故在各卦讲义。有关乾坤处。仍当会通参考。以见易道之太。易教之广。而其源本。仍归于一也。传所谓乾坤为易门户、即此意。吾人读易。必先明此旨。虽六十四卦。各具其用。而无不溯源推本干乾坤。因各卦爻不离组成。即乾坤本体。如人身百骸。虽各不同。而莫不因气血以生以存。以动以用。气血亦如卦之也。一阴一阳。互为其根。而性命主之。性命则乾坤之元也。故合全易。正如人全体。生则同生。化则同化。生化虽万变。而本来无二象。此所谓太极。是也。太极以乾坤成用。人物以阴阳成形。此天地生成之道。而一身所包者亦如是。读易必先近譬于己身。方知全易之用。方明乾坤之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