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八章:艮为山(卦)

《宗主疏述》

艮为止。而一艮为良。即止于至善之意。良善也。俗称人善心为良心。孟子以生而知之为良知。生而能之为良能。皆以良即至善。至善者无不善。亦即性善之说所本也。性善者。天性固有之善。不待学问。不以磨练。不关攻琢。自然至善之谓也。而大学称止于至善。亦即由性善之义。指其归本还原而已。犹出于性善。复止于至善。始终皆善。则无一不善者存。而要在一止字。则止为体。行为用。不止不行。欲行之至善。必止于至善。止者定也。归宿也。志之所在。行亦随之。旨之所趋。德亦同至。故止能兼行言。而止于至善。亦含有行于至善之意。此止字。即易艮卦之用。艮止。而行亦由艮成。故传曰成终成始者。莫善于艮。又曰成言乎艮。艮加一则成良字。此一字即示其所止而已。止于一。方为真止。不一。安有止哉。故一艮。而良善之义具备。大学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一节。实亦止于善而已。止于善。则德至而道凝。性定而命固。故内功必先止。止于一。则众念不起。中心永恬。止于中。则百体悠然。精气圆畅。是止者。道之始终工夫。无论何教何门。不先止。不得道。即不定。不能把持易放之心。幻相纷陈。转瞬千变。则气何由静。精何由凝。神何由聚哉。一念永怀。万缘同净。此止也。止而不动。灵明常存。如水之止。如镜之明。则能纵观其变。以幻归真。提约其机。以玄达妙。此有欲而无欲之时也。老氏常有欲以观其窍。即止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即观也。不止则不能观。以耳目之聪未除。知识之灵尚乱。则所观非我之观物。乃物主我之观。则心逐物而妄念愈多。灵徇情而无明愈众。此观之必先止耳。

艮阳在上。一在三爻。一在上爻。三上相应。而位一刚一柔。如二与五。初与四皆是。独九五与六二为正。乾坤本位也。若初九九四。乃震本爻。初六六四。则巽本爻。而九三上九。艮之本爻。六三上六。兑之本爻。九二九五。坎之本爻。六二六五。离之本爻。此无论何卦。凡孚此例者。即该各爻本位之用。六子除离坎有同乾坤正位外。其他四卦。皆不得乾坤正位。故后天惟离坎能代乾坤。他不能也。离代乾者。用坤之正。即六二爻。坎代坤者。用乾之正。即九五爻。可见后天离坎所代者。乾坤之用。非乾坤之体。体阳者用阴。故离代乾。恰同于地天交泰之上卦。而坎代坤。恰同于泰之下卦。坎离代用。方孚乾坤本爻本位之德。以后天阴阳不孤立也。孤则不生。合而后生乃见。艮虽以九三上九。得乾之气。而六二六五。皆坤之位。初六六四。则巽之位。以一卦备乾坤巽离。凡四卦。其对卦兑。则备坤乾震坎。以阳爻多也。阳爻多者。出于阳而化于阴。反之则阴爻多者。出于坤而化于乾。艮阳卦也。自坤出。故两阴在下。下者本始。如震则阳在下。阳为初始。阳气至盛。故为阳之长。阳至上极。进行已穷。则阳之消。一息一消。互为其根。故震艮往来。如根与枝。两卦相合。则成离。是阳之偶。变为阴也。阳奇阴偶故也。如合其半。则为颐。反之为小过。颐得其养。过失其利。故阴不可志于外。阳不可失其初。升降之间。行乃异道。阳升阴降故也。艮之一阳。升已至极。不得不止。故止。阳止则反让阴。全卦皆以止为用。而中爻独利于行。则以九三六四。孚于既济。济则利有攸往。中互雷水解。包震卦之用。震已在上。则云行雨施。故有润物之功。而成解缓之德。天道解驰。人事利济。则艮之用。岂徒止而已哉。以一阳介两阴之间。有如坎陷而不终陷。则以原为山也。山本崇高。何畏于陷哉。是道之妙用。高者卑之。崇者下之。以剂于平。而非相违也。故艮之道。重在自反。反身而知止。则何往而不宜。故艮者退也。退以进。则成功者远矣。故刚而柔。明而黠(黯?)。昭昭而不显。安安而能迁。故曰知止不殆。老氏已深揭其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