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章:雷水解(卦)

《宗主附注》

解卦虽有解缓之功。而其初仍在坎险中。故非易解之事。必经努力奋进。本震动之用。方克出坎险之难。解自蹇变。而蹇则百计不得脱险。解则苟能勇进。自有免难之方。为其中互既济。与蹇互未济者相反。既得济矣。尚柯险之虑哉。然既济之象。藏于卦中。必自二至五。始见其效。故枢纽仍在中爻。而功力必赖人事。人定胜天。当于解中见之。

又曰解象辞所云赦宥。固与噬嗑反。噬嗑以雷电交至。与丰同体在噬嗑象辞曰。明罸敕法。在丰象辞曰。明法致刑。其义甚近。而其往来卦。则为贲与旅亦同体卦。贲曰无敢折狱。而旅曰明慎用刑。不留狱。其意相类。解与噬嗑反。与贲旅则相似。贲旅为离艮。而解为雷水。水火不相射。而震艮为颠倒之象。坎与震。犹离与艮。一阴一阳。互成其用也。然亦有异焉。艮离者次女少男。震坎则长男中男也。阳少者。卦为阳。阳多者。反为阴。此解为阳。而由蹇之变。蹇亦以艮为主。艮固同也。山之德在止。而雷之用在动。动止相反。故解与贲旅同而不同。为其用同而体殊。时同而地异也。解顺乎时而有其地。故得主赦免之政。贲旅则时至而地不宜。有其德而位未称。虽欲施仁沛泽。而势不之许。为其权所限。而事宜回避。故贲旅之时。不当问及刑狱。而解象则以赦宥刑狱为重。二者之异。犹君主之与司法者。君虽不司狱。而有赦宥之权。法官虽司刑。却必听命于上。而后能执行之。此贲旅之用小。而解之得时宜也。细绎象辞。既可知之。

初六,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解初六爻辞也。爻辞仅无咎二。诸卦尚少此例。以解初爻为坎。亦既坤之初六。以柔在下。刚位而柔爻。一者得匹。在潜藏之时。功用莫着。故占无咎。而不着其用。解本田蹇变。蹇之上为解之初。蹇上六以地位之尊。时用之穷。其咎孔多。今降而下。以为解之初:则其行至顺。其德至易。自无咎矣。况以柔覆刚。二者协和。而阳德方潜。志不欲用。阴德虽险。情适相投。此无咎二字。犹无所咎也。吉凶悔吝生乎动。不动更何咎矣。凡爻之初。多不动以在地下也。而其动者。必以阳。以其志升也。如地雷复。则动自下。虽在初爻而以刚履刚。必乘阳德。当复之时。自剥上九。返为复之初九。故曰无咎。解之初六亦犹此例。自蹇上六。安于下。而不求动。以九二之邻接。有中和之提携。似用而时未至。以外反上。合乎坤之安贞。似可守而位未宜。故行止皆不昭。动静任其性。柔乃得刚。初而近二之阳。顺而就正在下。下不违手中行。故无咎也。以卦名解。为缓蹇之难。而初六犹在坎陷之内。欲缓而未能离其地。第上与九四应。恰得其济。是体安静而外光明。行止虽未昭而义可免咎。盖以在动先也。初之与四。为主宾之别。内外之分体。体用之间。交互之际。果刚匹敌。上下协和。则必免于咎戾。他卦皆然。而解尤着。故爻辞直云无咎。不及其行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