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解卦象辞也。解与屯为同体卦。是震合坎而成者。屯则坎在震上。解则震在坎上。一上下间。而称名异。取象殊也。屯为水上于雷。雷在云中。故称云雷。而坎乃以水变为云矣。解卦坎水在下。水在雷下。是己成雨。故称雷雨。乃升降之别。功用之不同也。云生于水。而蒸为气。上升于空:犹未竟其用也。雨则由云之升。上遇异气。复凝为水。而后下降其用始明。云雨之与水。盖一物而三变。一体而异用。故在地为水之本象。经日之热蒸而变成云。经空之冷袭而变为雨。或雪、或雹。不复停留空中。淅沥而下。至地遂变为水。此三变化。水之本能。亦天地絪縕之道。生化消息之例。不若火之变少也。然离卦之象。亦非一。如火。如明。如电皆离也。火在地而日行天。明则照于物。电则发于气。其用也亦有温热与光明。蒸腾与絪縕之分。为其体用原相赅。而所象自不一也。水之体用。固与火相并称。其变象尤明显如云如雾。如露如霜。如霓如霞。如雪如雨。皆水也。皆坎之所象也。其用尤多。为润溉。为周流。为储积。为濆激。大若海洋。小若池浍。藏若井水。悬若瀑布。何非水也。故坎所象。实以水之多类。而其称名。视其时地。而定之。如春夏为雨为雹。秋冬为霜为雪。此时之异也。在山为泉为瀑。在下为江为河。此地之异也。而易之取象。由是辨焉。故同一坎也。在屯为云。在解为雨。不得执此例彼。有违挂物取象之义。言易卦有限。而象物无穷也。解以坎合震。故其象为雨作解。为雷在云中未动也。不见其象。既动而有光有声。则知其为雷。雷电一也而声光分焉。雷电既见。云中之气乃化。所含之水乃凝而下降。斯为雨矣。然人知云之成雨。由于空中冷气之侵。而不知雷电之发。亦由空中二气之激。以阳气喜宣发。而阴气好闭藏。雷之自地上升。阳之始动其气郁勃。其势猛烈。一至天空。遇阴冷之抑遏。遂不觉突然相轧。轰然成声。荡然相磨。闪然成光。皆二气之攻错激荡。以见其象。故震卦以一阳在二阴之下。阳升而阴降。遂成猝然相过之象。阳动而阴静。遂成决然相拒之情。
故有雷之雨。辄一泻无余。不似秋雨之清凄。春雨之绵密。往往连多日不晴明也。气既泻。力己尽。盛者复平。盈皷复绌。故雷雨之后。顷刻天朗气清矣。此所谓解之象也。
天以雷雨。而解放。万物遂生成。人道乃师之。赦过宥罪。不事诛求。此易教之本旨。人法天而秉道。推乾大生之德。成中和位育之功。以坎之润。震之奋。犹物之生。务资其发育。此天道春夏之令。而阳德方盛之时。古者生杀有时。必奉天道。月令所纪。王制大端。春夏发育。则惟助其发扬。秋冬收歛。则可事于刑伐。春不刑人。夏不兴戎。为恐干天和也。天方生之。我则毁焉。是为逆天。故解卦君子赦宥罪过。非弃法也。而期于法外施仁。既曰过曰罪。是以彰其法矣。而后赦之。则可见生生之德。仁慈之心。如天之春。无物不长。罪过且宥。其无辜者更不虞膏泽之不逮矣。刑法可缓。则其余供应者。更获免矣。此既人道之解。上应天时者也。夫解之为卦。以雷雨合作而成用其威既其恩也。其严既其和也。在雷雨之始。天威俨然。莫不畏惧。此犹法令之森严。及雨泽既沛。万物昭苏。莫不欣欣向荣。则犹赦宥之仁厚也。二者并行不悖。非以情废法。以公徇私也。故赦宥者。一时之恩。罪过者。不易之法。法行而民无怨。恩周而不治不渝。此圣王之世。而有取于解者也。天道不以威而尊。人道不以苟为明。生生之功。与时偕行。乱之将治。必本于仁。蹇之将解。必仿于春。冬寒之日。万物皆枯。春风一动。生意复腴。乱离之纪人类皆瘏。仁政既至。天下昭苏。此解之象。而辞则重在赦过宥罪。不如是不足以达解之道。成解之功也。故曰雷雨作。解作字包振奋之义。有作为之时。不作将奚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