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九章:水山蹇(卦)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五得中位。而有权。足以昭示天下。节制人民也。朋来二字。仍本往来之义。言往则大蹇。而来则有朋。其旨不外反其行。以合乎艮止。艮在下。如君之得臣。主之得辅。犹良朋也。朋字兼言众助之意。不仅一二人已耳。凡称朋必志同道合。终始共事者也。正位秉节。号召其下。无不来同。故曰中节。犹正位当权之意。九五六二。皆守中不失。上则善于用人。以御夫众。下则善于事主。以济其难。此中节二字。明释朋来之所由。中字有平去二义。平音明其位之中正。去音明其德之光明。与中庸发而中节之义相似。以其行止合乎节度。无过不及。同中孚也。君子居尊位。握重权。未有不能得众者。桀纣则否。以其德不称。行不良。不能中节也。喜怒以为赏罚。爱憎以为升陟。以私济公。以意行政。则亲离众叛。更何朋来之望。在平日尚将去此远适。自相携贰。矧大蹇之日。有不倒戈相向。以快其志乎。故大蹇而占朋来。实其德足以服人。其政足以令众。此中节也。简言之。即大公无私。因才器使。赏罚至度。进退至平而已。何哉。九五之尊。有其德与位。大蹇之际。省夫戒与惧。以进君子而任忠贤。则国难亦纾。禄位永保。朋来之庆。足见九五之成功矣。九五全卦主位。万众所仰。朋来已足见天下之归心。中节更足昭明德之日远。蹇而不蹇。此之谓也。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孔子《宣圣讲义》

此蹇上六爻辞也。上六为全卦终位。蹇之极也。凡卦爻位。至上则穷。穷则变。蹇之上六。亦为穷变之时。而以坎之故。仍不离乎蹇。前各爻均以往蹇为言。上六已无可进。更何往哉。然卦位六爻。周而复始。上六之进。反为初六。其往之蹇。亦与前各爻同。不过就常理言。上六已无所往。而爻辞称往者。犹曰以往耳。如前五爻之行。至此为往。往之蹇。则来必与之反。上六居当变之地。行必变之时。则其来也。亦必与以往大异。不独如前五爻之有往来。而异其吉凶也。上爻来者。包全卦之来。各爻则仅指本爻之来。故上六往来。实括全卦言。其往也为蹇。其来则易以解矣。上六穷极。往者至此已尽。所重原在来耳。全卦之来。即全蹇之反。险反为易。难反为安。蹇反而不复蹇矣。故爻辞曰来硕吉。硕大也。硕吉。犹大吉。而分言之。硕者鸿大也。鸿功大业之意。以上六一变。则蹇反为成功之期。即彖所谓正邦者也。硕德足以示众。硕名足以裕后。硕行足以怀远。硕果足以垂统。蹇之有利。必至上六。始克徵焉。故占吉。谓全卦各爻之来皆为利。皆与其往蹇者反。而上六则底乎大成。所谓来誉者名益显。来反者行益昭。来连者众益集。来朋者助益多。是合全卦而见其大功大业。以孚吉利之占矣。上六柔也。喜近乎刚。卦中九三九五是也。上与三应。而外则共仰承于五。上六六四夹辅九五。如臣下之事其君。仆妾之侍其主然。故有利见大人之称。以上六利见九五之贵人。而得着其勋名也。然利见大人。乾卦在二五。而今属上爻。是蹇之独异也。蹇以非常之时。多难之日。在位者。兢兢业业。免祸犹恐未足。尚何利见之望。此六二有王臣蹇蹇之辞也。在位者。避难之不易。而不在位者。却建功之匪难。则亦以时之殊。地之移也。所居不同。所行乃别。所司不一。所获乃差。在六二徒有蹇之王臣。而上六却逢利见大人之遇合。得失悬绝。正与彖之利西南。不利东北相证。西南远。而东北近。上六正当西南。而六二则在东北。故利否恰反。由此可见蹇之所在。皆既进之士。当位之臣。功之所归。必知止之贤。后进之杰。为其一则同于往蹇。而不免于险。一则孚于来吉。而善知止者也。往来之异。进止之分。由上六一爻。足见其利害之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