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八章:火泽睽(卦)

《宗主附注》

彖辞所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上下违行。如天水讼。睽本不适于用。而又云悦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则以睽中互既济。中爻三四。一刚一柔。内外二五。一阴一阳。虽不称位。而德相应。由三而五。皆阴爻居阳位。渐进而止于主位。以柔率刚。以阴加阳。是柔进而上也。兑说以离明。离丽也。说丽乎明。在内含和悦之情。在外有文明之象。而能相丽。以不终于背驰。此睽之用。彖辞称其小事吉也。然所谓吉。乃凶中之吉。用不克大。大则有凶。此彖辞所指。限于小事也。易之大用必因乎刚。刚失其主。将奚用哉。睽之不能大用。实以阳失其位也。而在外阳失正位。在内阴亦失中宫。内外皆差。阴阳相易。阴主其正。则吉之仅属小事可知。阴者从阳为正。自主为逆。正逆之分。即吉凶之辨。读者须就卦爻判之。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睽象辞也。睽以离兑合成。上火下泽。在象火性上炎。泽水下润。一上一下。互异其趣。故名之睽。睽乖也。乖异也。由一而众也。在人道。一而无异。在物情则万类。因其同而同之。以明天地之无私。因其异而异之。以尽事物之庶志。此君子以睽而有所辨也。睽固异也。而出于同。亦归于同。是异者时地之象。人道本天地之中。立情性之分。识和乖之理。明终始之途。此睽象辞之旨也。天下事物众矣。而莫不同出异行。愈异愈纷。不可究诘。然君子不逐异。而执其同。同则不私。异则不乱。徧物而适其用。随事而合其宜。此异之至也。而永执厥中。一以贯之。则同之至也。故曰同而异。不异。不尽天下之变。不同。不明天下之常。惟变与常。达者一视。此同异原无分也。道之所行。同则主之。异则与之。同则翕焉。异则辟焉。此固天地之所依循。为易乾坤之所掌握。人物万类举不能外焉。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孰为同之。孰令异之。总于乾坤。逾于始终。睽固有其异也。而家人先于其同。人之同者。见于同人。乾与离之合也。物之同者。见于家人。巽与离之谐也。而睽则以异称。离与兑之相违也。如讼之天水违行耳。违则难和。不和将安同。此睽之不得不异也。而君子则明其同以应其异。因其异以归于同。不失其一。则得其二。苟执其一。则悖于道。此同而异。乃人道也。睽先人道。故象辞明乎同异。革主天道。故象辞重治历明时。历时亦以异而同也。一日之昼夜。一年之寒暑。异也。而周而复始。终古如斯。非同而何。明乎此。则知象辞同异之所指矣。

同异之义。已如上述。释者多不明同之与异。为一而二。遂以象辞为疑。夫同异为事物之情。君子因而同异之耳。非有为也。果心存同异。则悖乎象辞之旨。象辞明言以同而异。而字指出同之与异。原无分也。同而异。犹异而同。换言之。即由一而二也。为道无二。而事物不一。事物固自道出。则异固自同分。明同之为同。始知睽之所本。明异之为异。始知睽之所成。盖睽者。象人之视。目光自异也。目原同也。而遇事物之奇。心惊而智惑。遂成异视焉。此其异自同出。且为一时之变象。非本来异也。故辞以同而异。明其用。先知其同。始知异之所生。先得其同。始知异之所成。若以异为异。而忘其同。是昧于格物致知者也。格物以致知。则同异无容心矣。要知象以人道重。人道固本天地之道而立。由同而异。亦天地自然之序。生者日众。化者日繁。求其不异。不可得矣。故因应其异而异之。虽万事万物。无不可尽其情。此即大学听讼一章之旨。而不出格致之道。读者当会通之。夫同异之所名者。已详前讲。老氏曰。同出异名。同者其道。异者其器。天下物皆然也。道无二致。器有众形。虽一物也。不得以一形范之。表与里。中与外。是同一事也。不得以一名称之。始与终。分与合是。此同异所必具者也。而君子因睽辨其情焉。君子以道为尊。由道生德。德则众。而道则一。德则分。而道则同。一之于众。始终也。分之与同。本末也。非别有异焉。后世辩者。乃创异同之说。逐物而自穷其迹。异则异矣。而无以返乎同。此愈辩而愈惑也。君子不取焉。君子之以同而异。正如睽之离兑皆卦也。水火皆物也。而不外于一阴一阳。阴阳不外于太极。太极一也。两仪则二。由是而四象。而八卦。皆异也。皆以同而异也。睽之取象人之两目惊视。而戾其明耳。以见异也。视异而目同。心惊而志惑。此一生二。二生三之谓也。何竟争其同异哉。故后世坚白异同之学。虽昉于睽。而悖夫睽之用。为其非君子之同异耳。且同异之辨。要在审事物之情。非矫杜其辞。纷纭其说。蛊惑视听者也。如睽之异。以其志也。而物因志生象。事因象生疑。爻辞中载鬼一车之类。非果有其事。乃见之妄也。妄之与真。即同异也。妄因于见。见发于惊。此异之非正观。如佛说心生相之谓耳。而世人或不克辨。反以妄为真。是自异其心也。凡此之异。不得名真异。君子则必辨焉。故学有五要。明辨居其一。苟辨之不明。虽闻见犹聋聩。以其非耳目正用。为聪明之累也。聪者能闻。明者能视。闻见之失正。则与聋聩何殊。人之于事物。不得徒恃其聪明。而役心于耳目。耳目器也。心则达乎道。道者不纷不惑。不妄不执。惟以情为辨。处世之要。无过于是。心先顺夫道。而后耳目克尽其情。是辨其异。仍存其同。万物万事。侭其自异。吾心不失其同。则举不足以惑吾耳目。蔽吾聪明。斯妄见尽除。而真知灼照。即所谓一以贯之者。而自然合乎易教。岂待求之纷纭奇诞哉。因讲及同异之名。物为拈出。使学者知所去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