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七章:风火家人(卦)

女贞不独指女子守贞言。贞以正位有守。持节能固为先。在卦二五正位。是有守也。内外协和。是能久也。家人夫妇为本。夫妇之道。在于恒久。恒卦喻夫妇之德。而家人更推之及其他亲属之行。女子为一家之本。先正其身。再正其家。上下皆正。家道以齐。齐亦正也。齐家即正家之意。男正于外。女正于内。长正于上。幼正于下。主正于前。仆正于后。则举家无不正矣。一国之众。先正其上。一家之内。先正诸女。是家与国之异。为国令必严。家政必和。严则能定。和则能近。一家大小亲疏。或有不齐。而贵亲近。重情性则一也。重情则无所扞格。重性则无所乖违。如夫妻。如父子。如主仆。如尊卑。一以亲睦爱怜为先。则无诟谇之声。无勃谿之举。则皆从容中道。婉娩有容。莫不发夫女贞者也。女子之性。柔而顺。约而慎。温而敬。宽而訒。心广而志定。神清而气静。此天生优于男子之性也。果本是性。行是行。德之不悖。言之有信。容之可亲。情之易近。则家人皆化于其下。无一嚣张浮暴者矣。此之谓女贞。此之谓正。家人以之成利。人道以之致用。家已齐矣。民已良。国已治。天下已平。岂非女贞之功哉。故利女贞。不独指女子节操。而女子节操。自包括在内。未有不贞节而能正者。未有失其正而能和悦其上下者。未有己之不正。而能令其儿孙善其家人者。故女贞之义。为家道之本。女子有守。则男子不能犯。女子克正。则上下不能乖离。女子有其贞节。则子孙必贤孝以成令名。女子能敬其尊长。爱其幼小。事其良人。和其同类。督其僮仆。而无间言者。其贞已可见矣。奚必兢兢于节烈。方谓之贞哉。譬之忠臣。不必以死节。孝子不必以殉亲。而其功业之崇。言行之美。自足昭垂于世。是即所谓贞。是即所谓正。盖能率众而服人者。未有不贞正也。家人之女贞。即此义耳。

《宗主附注》

家人以二女同居。情感易洽。为亲亲之本。亲重情性。与尊重道义有别。故在家必以和爱为先。在外必以信义为重。事父母。先养志。不争理。事君上。先守职。不随和。此其略也。故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亲则无恶。义则无私。家人虽有严君。究与主上有别。孟子所谓父子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古人易子而教。恐伤亲亲之情也。家人卦取离在内。正此旨。离外则离。离内则丽。睽以离居兑上。遂成分驰之用。家人以离居巽下。乃见和睦之情。此传称内外之所由来。离本不亲。在内则不亲者亦亲。离本难近。在内则不近者亦近。如男之娶妇。初非亲近者。而既合卺。则成一家人。以其来归我也。内字即含有收纳之意。外人来归。我收纳之。非亲者亲矣。不近者近矣。古礼女子从一而终。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谓之妻。夫妻既配。情性既协。设有乖违。实忤人道。故离婚为逆。为人伦之变。为其易近为远。返亲为疏。恩仇既殊。爱憎亦别。此人道之害。不独家之不幸也。而末世恶俗。则不以为怪。伦常之废。实自此始。彼禽兽之贱。犹知守贞。而人反二三其德。将何以称三才之一哉。故易教首重家人。彖辞曰利女贞。明女贞之利。即家人之本源。亦人类之基础。女而不贞。何言家道。何言人道。道者一而已矣。分驰旁骛。焉得谓之道。此世乱之所以亟也。世劫之所以甚也欤。又曰家人利女贞。夫子已明揭其义。而女之贞否。实关民族之强弱。国家之治乱。人类之繁衰。非独一家一姓之兴替成败已也。在义贞与淫反。不贞则淫。淫为乱之源。未有淫而不乱者。淫为弱之机。未有淫而不颓废者。淫为杀之因。未有淫而不争诟相残害者。盖天道一阴一阳。必得其正。贞者正也。淫则为邪。一雌一雄。必得其匹。贞者以道合。淫则任情欲而乱其配偶。一男一女。必得其固。贞者以节自固。淫则失其所守。而肆无忌惮。以败其操。毁其性。终害于身家。祸及儿孙。此贞淫之当择。而女子之贵贞。乃天地不易者也。家人以情合。情之所徇。最易为淫。故彖辞特以一贞字正之。情莫盛于女子。任情者多犯淫。而淫之成多由于妇女。此彖辞以女贞一语纠之也。夫人生不离乎男女之爱慕。此天道自然。万物皆同。为欲广其种。裕其后也。禽兽草木。尚知偶合。而况人乎。男女合。则生育以滋。雌雄配。则胎卵以化。不外遂其天性。发于至情。以达夫生生不息之旨。然不得不有所限焉。情者生之苗。亦死之种。得其正则生。逐于邪则死。故圣人制作礼仪。定为伦纪。无非鉴于先民之失。戒于兽欲之害。约情以就于性。节欲以保其身。此贞德之立。实人道之所本也。人道先利贞。利又在后。贞不失。人道不亡。贞固兼男女。女贞不失。家道不废。此女贞为家人之所重。亦人道之所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