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坎卦。坎上坎下。

孔子《宣圣讲义》

坎卦为文王八卦中代坤位之卦。与离相对。而在六十四卦序中。与离卦接居上经之末。盖自乾坤至坎离。恰为一大循环数。由乾坤至此两卦。其气交。其象错。坎为阳而多阴。离为阴而多阳。以阴阳得上下正位故也。坎上下正位皆阳。故为阳卦。不独少为贵也。反之。离上下正位皆阴。故为阴卦。合而观之。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正与乾坤等。而坎离又系乾坤已交之卦。故在八卦方位。坎反代坤。离反代乾。所谓代者。非谓坎离即乾坤也。以坎离居乾坤之位。代乾坤而成其用耳。坎代坤。为阳代阴。由卦爻言之。阳少阴众。是所代者。言如代领其众耳。坎阳代坤。坤纯阴也。而用阳。是坎致乾之用于坤。以竟其生化之功。后天生化之例。固如是耳。唯坤以无成代终。顺承乎乾。既易以坎。而后顺承者以自主。无成者以自成。是乾坤之用。合见之离坎矣。坎虽代坤。得乾之道。本乾之德。而直入坤中。居其正位。先天之坤。遂变为后天之坎。而先天之纯阴。变为后天之阳。变则卦用以见。卦德以充。坎之用乃合坤与乾。纳阳于阴。而见乾之功用于坤之地位矣。坎孚先天五行之水。为河图五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之生成。既非纯阳。亦非纯阴。而合之则为一。分之则为天者一。为地者六。一六乃水数。坎卦四阴二阳。以爻言之。为乾者二。为坤者四。四二之比。同于二与一。即一阳而二阴也。此卦之象水。与河图相类。而取物以证之。水固非一种原质者。虽所含不一。其为阳与阴之比数。亦与卦爻相近。卦原卦物象名。不必指坎即水。凡后天之物有类是者。皆坎也。在天之月。在方之北。在时之冬。在人身之肾。在味之咸。在色之黑。在声之羽。皆坎属也。以其皆为一阳二阴者也。

坎卦上下同。自为一卦。与乾坤离大小过中孚颐各卦同。不似他卦颠倒别为一卦也。坎上下合三画卦为重坎。三画卦本为二阴一阳。重之则为四阴二阳。五二两爻皆刚。余四爻为阴。阳入阴中。有类于陷。故名坎。坎犹坑也。音之转耳。坎陷于内。故字从欠土。言陷入土中。如土之缺欠不平。阴阳停匀曰平。如泰卦只既平。以其平匀无赢绌也。坎阴多于阳。阳在阴中为所陷。乃不平之象。以承大过之后。大过以阳多而连亘于中曰过。言如土之坟起也。前有坟。则后有坑。地势自然。前者隆。则后必污。前者盛。则后必衰。泰卦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天道自至。非人所为。此大过之后。必继以坎。且大过过也。过犹不及。赢于彼者绌于此。益乎东者损于西。如人之盛。不思久保。则衰继至。如月之满。不克久圆。则亏继来。此事物往复之理。天人消息之数也。以坎继大过。则不平者平。物不终过。唯坎以剂之。坤土也。坎出于坤。故从土而名坎。不必限于土也。凡深陷者皆坎。故坎谓之险。夫不平者。以不平平之。不齐者。以不齐齐之。此天道之妙。物理之巧。大过不平。坎亦不平。前失之多。今失之少。前因其高。今因其下。多少合而恰宜。高下并而正好。此两不平合而为平。两不齐并而为齐也。坎固险矣。而以险成用。为其能平不平。齐不齐。以归于道耳。在坤则厚载。而坎则为薄陷。在坤则周行。而坎则为阻险。以坤之柔。行乾之健。故坎德不类坤也。坎四阴或分或合。以包裹阳。与离正反。阳居重围之中。而能据之不败者。为有险可守也。守险以自固。则陷而不害。因下以自藏。则深而不伤。所得在上下正位故也。二五爻位。内外之枢机。守之不失。此所以克成其大用。譬之水也。能浮能沉。流而不涸。能方能圆。波而不泻。则以其有防岸为之护固也。大者海洋。小者沟渠。必有畔岸。必有堵塞。使之不泛不漏。不至于涸或泻者。是坎之功用也。为其地污下。而居深潭。外不可测。内不可竭。故能成其大。汪洋万顷。腾为云雨。沛为润泽。此水之大用也。汨流无尽。灌于田野。行于舟渠。此水之大利也。推其至。则生化之德。言其细。则滋濡之功。而合诸离火。以为天下造化主宰。是坎之神通。有不可尽矣。而皆系于坎之有守。深入不泛。因于有险。防固不泄。此坎卦取二阳陷入阴中为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