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坎卦九五爻辞也。坎卦以阳入阴中。而阳为贵。卦以二五为中位。而九五为主。以得位乘时也。坎之九五。与下九二对。一阳一阴。虽若不配。实则内卦为阴。犹有刚柔之别。如甲乙丙丁是。九五属刚。九二属柔。以五为阳位。二为阴位也。是两阳亦得相配。下陷而上平。下绌而上盈。亦成往复平陂之象。故九二虽阳得中位。其道虚。其势卑。其德不及。而九五则与之反。虚者应盈。卑者应升。不及者应达乎中庸。此九五爻辞有既平之语也。然坎本柔。后天代坤。乃始终不足之象。故仍不盈。言不可盈也。唯不可盈。乃称曰坎。以其本陷也。纵反而不陷。亦不过平而已。盈则过矣。有余曰盈。今坎九五虽得位乘时。可免于陷。而求其平。却不能从而培之。以高出大地如山也。坎乃水。水本在下。不得与山比。若盈则为山矣。水而如山。是谓变乱之象。况原不得乎。则不盈。正其得位乘时。能反险为夷。反陷为安。虽不盈。非过也。适乎中行。而成坎之德用。只志于平矣。因六四之得合。而九五固已平矣。所求既遂。所志既达。故曰只既平。言但求平。而既求矣。以其平。故不盈。若盈又非平矣。是不盈与既平。其义一也。由上言为不盈。由下言为既平。此固水之本性也。水无不平。而不可堆积以高于物。故不可盈。盈则溢。溢则害。害与陷皆失中。唯平得中。此九五无咎。在克平也。前数爻之占无咎。亦由九五之平而来。苟无九五。则永陷矣。奚望其无咎哉。然九五不盈。固水之性。即坎之情。坎以下陷为用。志不过于平。以其不得再大也。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虽得正位。而困于群阴之中。虽已得平。而犹有坎陷之虑。故释文称为未大。以坎之大用在险陷。若弃其险陷。是失其用。且九五虽得平。而因限于坎之本德。不能求盈。如人之用时。虽免于困厄。而不克大用。为其有所制也。又不盈即未大之义。大犹达也。以既不盈。则用不达。只在中原之间。而不能达于至极之地。因坎代坤。其用止于承乾代终。不得与乾之大比也。唯乾为大。乾知大始。能大生。坤虽行地无疆。而不得包诸天外。故坤利牝马之贞。西南得朋。明其有所限也。坎之九五。虽出于乾。却化于坤。德用亦同坤有限。而不克称大也。不然。九五正位。应以大称。而爻辞乃指为不盈。足见其取坤也。以人言之。坎为肾而在下。必得心之下交。而后充实。坎不交离。则不能大其生化之功。即如水不照日。不能布其云雨之泽。则虽有灌溉之利。仍不能大生万物。故唯乾大生。而后天唯离代之。此离日代天之功。可称大也。九五虽得中。而犹未大。其德不盈。此天所限也。故日常圆。而月多阙。仅望日一盈。以代成之道如是也。坎代坤而象水与月。虽九五不能盈。此数所定。理所制。天道之常也。若变易则灾害至矣。是未大者。非不足于九五之用。乃明九五之用原未大耳。不当大而故大之。则不独无功。且失其平。终不免于坎险之祸。故至上六又逢凶矣。此爻为坎主用所存。亦为生化所系。顺以成用。逆以成道。苟明不盈未大之义。则立身处世。皆不违乎道矣。道本常虚。德本自小。大与盈为道德之害。虽施之于物。求其备至。而育之于我。则务去其大盈。老氏道德经。悉昭是义。而其要仍不外平陂往复之理。小者大之。大者小之。盈者虚之。虚者盈之。于物唯水与月。于卦唯坎。有此德用。读者宜深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