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四之象。以在中爻。为坎陷之中。且当上卦之始。亦犹初爻也。故用缶与酒簋互比。自牖与进食相对。皆有一刚一柔之象。酒食水也。缶则土也。牖亦土也。水与土比而成用。进食礼也。节其物。粗其具。纳不以正。则非礼也。礼与非礼对而成行。此皆刚柔各半之喻。坎已在中。是入土已深。土中之固有者。非土即水。则用缶自牖。犹其原物。既居坎穴。自不得由正道出入。而不可以求全于仪节。此野俗与礼文有并行不悖之意。既由穴入。刚柔相交。出入所会。一文一质。一敬一慢。原无足奇。而以数言之。樽酒奇也。簋贰偶也。纳约主也。自牖宾也。一主一宾。一奇一偶。亦可见刚柔之交。阴阳之际。互相配也。故释文称为刚柔际也。际交也。两者之交曰际。以六四虽求平。而犹未得平。其志在平也。故称为际。言既在其交。自有致平之望。若至九五。则已平矣。故九五爻曰只既平。此可见易道重在平。而坎用尤贵能平。平则无陷矣。读者当会通各爻辞以释之。
《宗主附注》
六四以在刚柔之交。具有和平之象。虽若陷于囚狱。而得宾主之和协。虽接待不能致敬尽礼。而见樽簋之情。是前虽有仇敌之心。而今乃复成朋党之势。故虽入险。终得脱险。且不独彼陷者无咎。而为陷者。亦将偕以俱出。此爻辞簋称贰。明其有宾主共食也。共食乃偕议之意。非限于食而已。既有偕同之象。自无仇怨之寻。则被陷者与为陷者。皆可占无咎也。以六四与九五接。一刚一柔。志在于孚。利在于合。既相害于前。而不得不相偕于后。所谓一往一复。一平一陂。自为回圈。数不容错。行不容乱。故释文曰刚柔际也。与泰卦九三释文天地际也正相类。泰九三以在乾坤之交。阴阳交至。阳升阴降。恰得其和。而致于平。此爻辞称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与坎六四之因陷得出。因险得安。正是一义。故释文皆以一际字明其用。盖谓交和也。如两国媾和。必先争妬。而势不相下。终至于讲和。此际之所谓也。一阴一阳。一高一下。因其际而底于平和。乃皆占无咎。观九五爻辞只既平之语。则可见六四之终得平矣。
又曰坎卦六爻。以二五两阳得正位为用。亦为吉爻。而他四阴爻。虽若包围。实如拱卫。以人事言。则犹宾主君臣。相对相环。以成其用。故四阴视两阳若主人。而两阳视四阴若徒仆。虽主陷于群阴构难之中。而以得守正位。仍可因应委蛇。以图自全。此在各爻辞。吉凶利害皆不同也。在下卦阳主中。犹多受协。在上卦阳向外。已可自存。故下之两阴。不及六四为近信也。六四如亲君之臣。侍主之仆。日久情通。相习有素。分定势易。相交有礼。爻辞酒簋纳牖。言如进膳宴主。又如治觞待客。虽俭约。不阙其供亿。虽恭敬。不足于礼仪。为其因近而狎。因亲而亵也。又如拘囚之给食。卒伍之得犒。虽曰示恩。不过见意而已。此其处分不同。行权有别。阴虽贱而行势。阳虽尊而失时。故虽受供奉。不足以快意也。而以尊卑早定。权力攸分。亦使阴不得不暂致敬尽礼。以图不陷于相违之嫌。相害之意。则释文所称刚柔际也。际指分际。亦含交际之义。以六四九五分际固定。交际必行。此如客已在门。不得不接以礼。士以被系。不得不惠以恩。此为坎险之用。而达于德教之源。可以由六四爻辞证其微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