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坎卦上六爻辞也。上居极地。当变之时。而为坎险已过之后。因变而反入险。已安而又逢难。则由坎用之所必至也。然在前之险。为下陷。为沈没。为不得出。而上六之险则非也。以既经九五之后。陷者已平。沈者已升。不出者已脱然自宁。原可不再遇险。而以数之所至。时之当穷。乃复撄于难。而遭夫困逆。虽非陷下。而被系于徽纆。虽非沉沦。而被寘于丛棘。是虽已出。而又遇缧絏之灾。虽得安。而又逢困辱之厄。爻辞所称。明其始终被人囚拘。不获自由。出彼入此。其害相等。则以坎之不易用。险之不可试也。系同系。徽纆皆索。而以别于铁锁。明其相待。犹以柔也。寘同置。放也。丛棘罪人所居。而以别于囹圄。明其至此非干刑也。又如居丧守礼。在苫块之中。而四围以棘。故称棘人。又如失途跋涉。行荆棘之间。而缚于草木。故称草莽。是皆明上六失乎常道。被群阴所困。举足不自如。而永在坎险之内也。三岁言其非一时。如困与丰三岁不觌一义。凡数最大者称十。以上至万。次者称三。以推至众。皆多也。如十年勿用。十年勿字之类。以其数甚大也。今云三岁不得。以其在近年中不易出也。且时已穷。位已极。不独难出。且有凶也。此上六因坎之用险。与初六习坎入坎。皆为悖道弃德。冒昧以行。逞智用谋。强勉从事。乃不得坎险之用。而反自受其灾也。故坎重在心亨。心有不亨。行必不达。重险之道。非德教不足以胜之。此象辞称其必习教事常德行也。唯德与教始孚心亨之义也。不然。纵有权位。时过则败。此上六之凶。以过九五之时也。虽不入坎。而被幽囚。其沉陷同也。故圣人因坎而先德教。因险而先心亨。知其难而守其易。见其利而思其害。始能终不败也。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以位高。而爻为阴。下逼九五。不得中道。故曰失道。且坎以阳得正位。为心亨之象。若失阳。即乖心亨之道。阳渖阳升。乃成未济。既不能济。则奚由以利涉乎。故曰失道。言如人失渡涉之道。而欲行于水。安往而不溺哉。易卦取阳以涉水。凡言利涉者。皆本夫阳。若阳失势。则不利涉矣。坎卦两阳中陷。已不利涉。况上六阴极。而不得附于阳乎。是虽不涉。尚难免咎。况已在坎卦。是已入水中。既无舟楫之资。复乏厉揭之术。则其失道。不免于凶。理数所必至也。然凶以三岁者。谓上六居穷极之地。虽变必需三岁之久。气数固如是也。由吉转凶。由凶转吉。皆非一蹴而几。一岁由寒而暑。必经春温。由暑而寒。必经秋凉。此变之数理有定也。三岁固言其期之久。亦以卦原三位。遇三必变。如坎三变则为离。是险陷变而光明。则凶亦变而吉矣。此可于八宫卦序证之。乾三变交坤。坎三变交离。其变必至三始交对宫。而卦德亦与本卦反。故凶三岁。明其必待交离。方免于凶耳。爻辞不得得字。即含变字意。言不过三岁。不得变易此数。而脱于徽纆丛棘之困也。坎以在下象水。本无徽纆丛棘之象。以上六高出水面。而至于山。乃有此喻。言出坎而受困。与初六之入坎陷窞者正相对。一高一下。一水一陆。地虽不同。而险一也。故用坎固重出坎。而尤重出险。不坎之险。无异于坎。行而失道。则无往而非坎矣。此君子先德教。求其孚于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