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入于坎窞。与初六同。虽有九二九五两阳互照。仍无所成。故曰无功。然无功究非有咎也。以六三处险不易出耳。非即受害。此爻辞勿用。释文解为无功。可见坎之大用。只在两阳。得阳则免祸。不得阳则为凶。六三虽阴柔。以得二五之映照。虽勿用。亦未见害。此可以明处阴之要。在能正大光明。不诡随。不贪功。不应诈力欺人。不以谲伪自用。则待时之复。犹可免也。若因入坎而竟自陷。履险而犹自昏。是坎坎之险且枕。决不止无功已也。易教重在以德回天。以道济时。象辞常德行习教事一语。固已尽其义矣。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坎卦六四爻辞也。六四以阴居阴。而在外卦。外柔为道行大则。此六四较六三为善也。且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之正位。其志宜下。其行宜柔。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明其在高宜自卑也。故当位者宜屈己以从人。有力者宜束身以利众。富则宜俭约以惜物力。丰则宜省节以保天命。报施有度。登降有格。广狭以时。损益以几。斯物得其平。而事不戾于道也。六四志在求平。行在求安。以履坎陷。而求不险。以处围困。而求解脱。故爻辞如此。且言其终免于咎也。樽酒簋贰用缶。明其俭也。纳约自牖。明其困也。既待以礼。而不丰于仪。为其在险中。得免饥渴足矣。既馈以食。而不进以正。为其有所困。苟延其生已耳。此爻辞所指。明酒食不愆。行止被束。虽得甘饱。却难自由。而其人能安以处之。顺以德之。则可终占无咎耳。此辞含义最委宛。为详释之如下。
需卦曰君子以饮食宴乐。困卦曰困于酒食。二卦皆由坎合成。需为坎乾。坎在上。故饮食得所宜。困为兑坎。坎在下。故酒食成困。此其不同也。今坎六四。本有酒食。而以在外为阳所迫。在内为阴所图。象有类于困。虽得酒食。不快意。故爻辞称樽酒簋贰。明其无多也。用缶明粗器也。纳约自牖。明其俭约。而不由门户也。盖六四以重阴近九五之阳。其势迫。其行促。虽不便愆于饮食之仪。而未能致其尊敬之礼。如贵人率临草野。乡人所供。不过免于饥渴而已。不可以责其礼节。命其丰备也。且六四虽有酒食。非所愿供。虽已进纳。非出正道。此君子处困之时。不得不随和以免咎。如晋文公之受块。犹当嘉野人之诚。村叟之献曝。犹可鉴爱上之意。是樽酒簋贰。不为刻薄。缶土之具。不为野蛮。自牖纳送。不为简亵。以其势迫而礼数难寻。时非而情意莫厚。故爻辞揭此为喻。以明用坎至此。必知自反而先尽诸己。自厚而薄责于人。方可咎坎险之灾。出坎窞之难。以天道大平。高而不危。满而不盈。必先有持盈保泰之道。调盈济虚之方。此丰俭异于今昔。荣辱殊于主宾也。以往昭来。以下比上。虽不同其分。而恰得其平。此哲士重知因果。而不为已甚于前也。爻象因阴阳之分明。刚柔之交替。爻辞乃取宾主之互易。饮食之节减。以喻回圈报复之理。而见险道之不易行也。然以施受之如其分。情性不乱。随遇而安。刚柔以齐。苟免为志。则虽辱不为咎。而非礼不为过也。故曰终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