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九章:坎为水(卦)

此坎初六爻辞也。其意在警行险侥幸。而明坎之不易用耳。初六为全卦之始。其位在下。其势正潜。而为阴爻。阴柔用阴。又当下陷之地。则其易入难出可知。窞犹穴也。深而小。陷而曲折。义取陷阱。故字从臽。以初六居坎之下。坎固陷矣。而初六陷之又陷。故称为坎窞。既经深陷。则难求出道。乃占凶。然习坎全卦。本以险用。今初六以险为害。何也。则其情之未约。德之未昭。教之未周。信之未孚。一切初创。未明其利害。未审其重轻。骤然试险。未有不陷者矣。如薄冰未坚。而迳驰之。深渊不测。而迳涉之。是其过在冒昧孟浪。焉得而不败欤。此象辞于用坎之先。必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必有备而后无患。有德以履尊位。则高而不危。有教以移万民。则众而不犯。此君子履险如夷。有其道也。人之情欲亦险矣。必有礼以节之。有学以明之。有德以范之。有知以辨之。而后御之有道。行之有度。此德教之效也。初六德未立。教未行。而慕乎尊荣。求其优美。安有不溺者哉。故入窞者。己之过也。无罪于物。为己失道。而不能审于事先。辨于未发耳。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初六之凶。由于失道。本以习坎。而终入坎(看不清。28右起1)。犹习泅者而没于渊。习驰者而蹶于道。以习于是。而竟遭其祸焉。所谓行险以遇险者也。人善权谋。则败于权谋。有强力。则败于强力。此智勇可恃而不可恃也。明道则可恃。失道则不可恃。人之情欲可用而不可用。遵性则用。悖性则不可用。初六之凶。以失性道。而无德教为之先耳。纯阴柔而下陷。此犹殉情纵欲之行。欲其免害得乎。故入窞之凶。非关天道。乃在人事。学者当有所审焉。

《宗主附注》

坎卦为险陷。又当初六入窞之数。其象乃如人入陷阱。不易出。而占为凶。以坎卦唯上下两中爻为阳。初六以阴在下。阴降阳升。与九二背驰。而不得协调。故有入窞之喻。谓阳外向。而阴下沈。地下且陷。入深且穴。是为坎窞之象。窞亦坎也。而较深小。初六本在地下。因陷而不得出。故凶。穴有所藏曰窞。如今土人掘山洞以藏物之类。不徒陷也。有深闭之意。上不见天。下不及泉。陷于土中。乃绝地也。虽习者亦不易出。况不习乎。或以为坎曰习坎。则必所习也。然初六之窞。乃出乎意外。正如涉水而骤遇深潭。非其预料。乃易沈也。心所未思。智所不达。则虽习亦不习。为其掉以轻心。而利昏其智也。故曰失道。道即路也。荒野不险。为识途也。大浸不险。为识水也。若失所从。焉得不为害乎。是初六之凶。乃由失道。失道者即陷于未习。而遭其不意耳。大哉习乎。非时时习之。尚有百密一疏之失。况不习乎。曾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念兹在兹。斯可谓之能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