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坎象水而卦用为险。故彖辞称为重险。而象称水洊至。所谓重洊者。乃以六画卦乃三画之重。亦犹习坎。以非一度也。六画卦合为两截。上卦下卦皆坎也。故曰重险。曰洊至。明其势相积。其用相连。非如三画之坎。势单而用孤也。后天坎卦有异先天。先天只云象水。而不曰洊至。只云险陷。而不曰重险。此由辞可推见其义矣。然卦虽异先天。其用仍本先天而来。故象辞仍称水也。上下皆水。犹曰前后皆水。洊至者。滔滔不已。犹曰后浪推前浪耳。水流不断。故曰流而不盈。虽滔滔下流。而不旁溢。是其有德在不失其信也。则洊至非灾也。以得其利。避其害。则如江河日夜流。不独无患。且大用存焉。此坎卦之德用如水也。而人之用坎者。亦当师水之德用。务远其害。而取其利。则其功莫大矣。
又曰坎卦包罗其广。而其用在因险得安。因倾得平。即不外因害为利。因祸成福之意。卦用如此。而易教则重在德教二者。象辞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其言深切着明。盖以坎称习坎。必有所必习。必由于未习。必习者。谓人生不可少之行也。未习者。谓非生知良能之事。故以常德行习教事六字。指出人道大则于坎卦大用所必先也。夫德行曰常。以必有不常者在。教事曰习。以必有不习者在。坎后天卦也。其代坤非所常习。故必常习而后知之能之。坎险陷也。非平凡之规。久惯之举。因险为安。必有其道。因陷为夷。必有其方。此圣人于致用之前。特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坎之险。无德行不足以展其长。为坎之陷。无教事不足以跻于平。是用坎必有备也。而圣人立教。亦必因夫卦象焉。坎以阳入阴中。得其正位。即有威可畏。有仪可象之象。威仪者。存于德行。发于教事。已有其德。以立其教。人习其教。以明其德。是君子成己成人之功也。坎代坤以生成万物。人用坎以育成天下。其道一也。坎之险陷。如堤之防水。使无泛流。而成其利。人之德教。亦如是也。礼义为堤防。则情欲不至横决。而后生息无碍。心身和平。此取坎以立教。而必先德行与教事也。夫坎水也。流于川。注于海。不厌其多。溃其防。漫其田。则少亦害矣。人心智巧。人情勇毅。若发于德。止于性。则不厌其精。苟徇乎欲。役于物。则微细亦败矣。故用坎者。以情就正于性。而必先常德行。习教事。俾不惑于物。不驰于欲。此圣人修身大法。亦即人类生生大规。而不外体坎之用。成后天生化之功而已。故中庸首章。致中和以成位育者。实本于坎之卦象。二阳得中。以和于阴。而能有守有为。以施其德教耳。读者宜细味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孔子《宣圣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