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六章:山天大畜(卦)

九二。舆说輹。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畜九二爻辞也。九二居内卦正位。上与六五应。阴外阳内。其德易乖。且以刚行于柔。两情不协。上下皆阳。其志易躁。虽畜而难和。育而难久。故爻辞有舆说輹之占。说同脱。古通用。而作说者。以初本相悦慕也。舆之于輹。实相依成用。今初悦而终弃。初和而中道乖离。是其用已败。虽舆輹俱在。其两利之用已断。则所畜者。徒如一时乌合之类。而所育者。亦有为德不卒之嫌。然爻辞不着其害。则由其正位当时。虽毁其用。未见其害。譬之舆脱輹。不过不克行耳。而上应艮止之义。亦自能免愆尤。设当之者。不知止而强求进。不鉴于内之未和。而希冀逞情于外。则犹驰脱輹之舆。其灾眚必立见。故爻辞只述其脱輹。而不言其灾。诚以此时有可止之机。能止之地。果如所止而止。则仍无悔无尤。何哉。位正而时中。足以孚从容中道之行。所畜已厚。非仓卒之失可比。所备有常。非倾注之势可拟。是纵不乘舆。而吾行自若。知行则行。知止则止。是虽不假物。物亦不我妬。则舆輹就爻辞释之。亦含有物我两得之意。盖舆自舆。輹自輹。虽脱而不能互成其用。而非相害。虽止而不克更利其行。而非相扰。且舆者载物者也。载之致远。是需于行。若仅为畜。则止犹可用。此爻辞不以为凶也。然舆字含众义。已见前剥卦。輹犹丝之有系。衣之有领。为以为聚合之用。舆脱輹。亦犹众之分散。不复合于一组。是则因志之难合。道之难言。虽畜于前。不免散于后。由德言。则唯自返。以责其修之至否。由物言。则散之正所以育之。畜之为聚。将以散也。聚而不散。奚取于畜。此义已见前小畜卦。盖一散一聚。理数之常。德之畜也。必明于天下。物之畜也。必用于一切。君子将以天下之物。成天下之用。将以一人之德。成人物之性情。是其聚散不究。唯问我心之孚于道否。九二正位。其中已善。内省已不疚。尚何吉凶之足虑哉。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其旨如初九不犯灾。皆以己能全其刚。成其德。不役于物。不徇于欲所致。中字指九二得正位。能自守中不失。故物之利害不与焉。无尤可见。原有尤。以己之见道。克正性命。不随物欲而失其中守。则足为畜之内宰。推之生成之德。位育之功。皆于此中可见之。

《宗主附注》

大畜九二爻曰舆说輹。小畜九四爻亦曰舆说輹。其义甚近。唯小畜下有夫妻反目之语。大畜则无之。以小畜为巽乾合。巽为长女。一阴一阳。故有夫妻之喻。大畜则以艮乾合。艮亦阳卦。故不得比于夫妻。辞称舆者。以乾在下。乾刚而升。能载万物。故彖曰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言应乾之轻健高举。而能契万物以同升也。在水则为舟楫。在陆则为车舆。不外利及于物。致之于远。成其亨利之德而已。又二卦皆取畜为用。畜必以众多。用必以广厚。物之集也。必有以载之。物之用也。必有以运之。善载运之具。亦莫舟车若。今时虽有轮船火车飞机诸物。为载运之需。古无有也。其最着称者。亦唯舆马之属。梁舶之类。以行于水陆。达于远近。此易辞所举。不曰利涉。则曰车载。如大有大车以载。大壮壮于大舆之輹。亦不外明其用之大。需之要而已。大有为物之丰富。大壮为业之堂皇。皆待乎载运。以成其功用。此舆之所贵。实因时地而见之。大畜小畜。皆畜积发育之用。则其有需于舆。固不下于大有大壮也。而二卦皆有说輹之辞。何也。岂用之过频。物不胜其任耶。抑加之过重。物不堪其载耶。是则人情之未当。物力之未宜。以理言之。不尽如是。而所谓说輹者。实卦象所应有耳。盖下为刚爻。上承阴爻。一刚一柔。乃有合。有合乃有分。此数所不免者。说輹者。正因其初之交孚。交孚既久。情志反疏。此数斯疏之意。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正恐其久而难合。隙末凶终。所不免耳。于人然。于物亦然。用之过劳。役之过苦。则木石尚难久。况生物乎。天生者尚易裂败。况制成者乎。故说輹者。乃由刚极则折之理。而寓物极必反之训。而二卦所占。或早或迟。则以小畜上阴下阳。大畜上下皆阳。阴以调之。则可久。阳无可协。则早折。此中微义。不独为解二卦爻之用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