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四章:地雷复(卦)

复卦继剥卦。系周易之序。以物不可终穷。穷极反通。故受之以复。此义也。天道如是。人道亦然。穷通往复数也。而人情亦随之。过劳求逸。过忧求快。一反一复。其情始调。此剥尽而复也。剥为剥落。复则培植。剥为残伤。复则养息。天地之大。犹不可过。况其下者乎。剥虽害物。物不可终绝也。则复之续剥。数也。亦情也。譬之四时。冬春相续。物乃不尽。天道既见。人生亦畅。设久冬不春。世间尚有人类哉。冰雪之区。长年不暖。生物既尠。人类亦微。此明证也。复之为道。乃见其大。荣枯肉骨。复之仁也。振瘁繁衰。复之义也。因时而至。先天而明。反其前规。启其后法。此复之有功于道也。天地之道。一生一杀。一败一成。此不可免者。人谓天地不仁。乃以剥杀物。而不知其义也。至冬寒之时。又以复见其仁。是不剥则复无以见。复之于剥。犹一道而二用耳。生杀也。仁义也。以时制宣。天无所爱憎也。功过也。反正也。因事为用。易无所予夺也。故有剥必有复。复所以济剥之穷而巳。有秋必有春。春所以续秋之令而已。非天道有所为也。数自至焉。时自化焉。此芸芸众生。率来往于剥复之间。春秋之序。自生自化。而不复知也。唯君子能知之。顺时而不贪。则繁华无过。畏天而自勉。则劳瘁可全。此虽处剥不见其穷。至复不矜其亨也。阴阳之变。有德以胜之。气数之来。有道以济之。则天道在吾身。而复可由已出。所谓克已复礼为仁者。正在明乎情。而惕于数。保其性而安于命耳。复道最关修养之事。故并及之。愿读者详绎其未尽之义也。

复卦之名。以行而返。行则为动。返则为转。动转之中。气数以渐变。终始不忒君子所勉。盖复以五阴一阳。阳下而上升以返于乾。其行如客之还家。故曰复。复从彳或辵。皆取行动义。行动而能还其所也返可其旧。不差忒也。剥去而复来。去者日远。来者日近。故复曰来复不徙阳之长也。天地之道。亦由复焉。此复道之所以为大也。占文反返一字。反既返。又作背讲。与往相对。以住向前。反则背也。天地之数。本为环行。无往不复。故在人为返。在天为进。返既进也。往而不已。复至原所。此名返。然非久于其处。则无地非往。是名进。无地非返。是名复。如一岁言。冬返于春。亦既冬往于春。日未易也。而气候变。是往返异名。为阴阳言也。而易重阳。故复独指阳。不然。姤亦复也。义一为阳返。一为阴返。而复姤异名者。独重阳也。此命名之微义。易之本旨也。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复卦彖辞。言全卦之用也。复以阳得时而上行。刚得势而外运。故亨。言能通达远近。无所滞也。虽五阴在上。不为敌而为朋。本诸坤得朋之象。得朋则多助。是以无咎。复以来复为用。有复必先有往。有来必生有去。故有出入反复之行。出入者既入复出。入于内而出诸外。五阴在外。其动也以渐。故曰无疾。不可急进也。疾又通嫉。阴顺于阳。不相嫉忌。则阳起于下。不遽犯上。以成其无疾之德。是二者相和。而俾复遂其道也。反复其道。一指卦言。一指爻言。卦由剥反。为阳反阴。爻由阳反。为下反上。以阴降阳升。两者反行。阴反为阳。降渐化升。是爻亦反也。反则复。复则归于乾。此全卦以反复为大用也。道犹路也。即升降上下之路。天地之气所自至。生化之德所自见。不有道路。将无以齐之于一。纳之于环。此虽反复。而不得须臾离斯道。出入为宾主言。反复为上下言。实则同也。不过出入指其行。反复指其道。行者有迹。道者有则。复自兼之。故能成其复。五阴以类聚。而不与阳争。乃出入遂志。反复获道。此天地之定序。阴阳之至德。非人力所为也。故同于道焉。七日者数也。爻六位。过此则复于初。此天地循环之例。亦气数之合也。而七曰来复。计其时也。时序不忒。以成其道。天地尚不违。而况其下者乎。故七日者。复之期也。因复有期。而道有则。刚动而得时。行渐而通于远近。故利有攸往。言其行之宜也。四德兼亨利。行之象也。震起于下之谓也。阳得时而升。刚乘势而动。欲其不往。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