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之为饰。非好为美观。如春至而草木荣华。天无为也。无为则秋凋不足为害。若有意为之。其荣固可喜。其凋宁能禁其悲乎。故贲之用。重在观时。变时。变而荣。与之俱荣。时变而瘁。与之俱瘁。则荣瘁于饰无伤。于贲无害。虽剥亦无所忧。饰极则亨尽。亨尽则剥。亨犹夏也。剥则秋冬。草木凋零。繁华俱歇。天道未尝改易。人物则已殊观。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贲之所尚也。人生于天。因于时。当其荣也。自能兼善天下。当其瘁也。则当遵养时晦。此人文之有明晦。大道之有隆污。而圣人志在济时。行在明道。济时者。因其治而图之也。易当其乱而救之也。难明道者。因其盛而充之也。易当其衰而振之也难。君子为其易。不为其难。知时之易变。则先为政以治之。知道之有衰。则预修教以防之。是观天时以为人文。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实圣人因贲以竟其用。以行其志也。人文之化。存乎政教。政教有常。则天下永定。此本文明以止之义。而能推其止定之效也。大学一书。全关此旨。惜世人未之察也。政教之行。世运乃亨。政教苟塞。世运斯否。贲之志。将以成泰也。而其所至。或同天道以归于剥。剥则否矣。剥为阳将尽。否为阳之浮。皆不得交错之象。唯贲以阳与阴交。且平均有进于泰与既济之象。此圣人珍惜之时也。虽未能大利。而由小以达之。则人文之化成天下。固贲之本用也。故贲为利有攸往。而剥则不利有攸往。一行一藏。一通一塞。读者对勘。即可知易辞垂教之深远矣。
《宗主附注》
贲为文饰。柔来文刚。为天地至道。人物至德。古人法则天地。调协阴阳。而以贲为象。如老子道德经所说。无非此义。内刚外柔。志方行圆。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对之至刚。以物之阴。而济物之阳。以人之圆。而制人之方。乃能保其身。遂其用。达其道。立其德。故不役于情。徇于欲。而无嗔怒之心。忿恚之意。且莫我抗。人莫我仇为其柔至足以成其刚也。文至足以归于朴也。故老氏以婴儿为喻。
婴儿无一长。而人莫欺之。无一枝。而人莫胜之。即能以柔用也。道之不敌者亦然。天地悠久。故日月常明。山川常在。为其以柔为外。而长保其内也。故风云虽恶。不能损日月之一毫。龙虎虽雄。不能毁山川之一角。为以不争而能争。不杀而能杀。是其刚所在。即柔之所见也。故柔道为道之至。无色为色之至。此贲之所以为贵。而终成其无色也。无色之色。与佛法色空一相同义。人能深解金经四无之义。既可直贲之大用矣。实徒为文饰者哉。
又曰。贲为吉卦。而非大利。宜小用。不可大用。宜在下。不可居上。以阳在三爻。而居六五下也。夫子占得此卦。知道之不行。志之难达。始退而讲学。删定六经。广传弟子。以教济世。代其施政治平之功。以学辅时。展其隐居求之义。故儒教万古不灭。而当时未见其治功。且游夏之反获代兴。而大同之世。终未得建。此皆天数所定。而藉贲卦以示其意者。贲辞亨。小利有攸往。明言其不可大用也。既以阴当主位。则不足以建治平之功。阳伏下位。则不足以达明德之极。故以柔来文刚之义。而推教以代政之道。主客以异。君师乃分。此夫子有其德而无其位。小其治功。而大其教化者也。贲之为贲也。于此足以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