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三十二章:山火贲(卦)

贲卦彖辞。原有脱畧。但意义犹存。未加添改。所谓脱畧者。即天文也句。因卦象艮在上。重成。以观原为重艮参合之象。观乃日月当空照见万物之象。而云霞绚其采。星辰着其光。此天文之所见也。贲以则之。故曰天文也。下离之火。以上照于山。合成文明以止之象。此人文之所见。故曰人文也。天人之异。在上下之别。由上而垂光于下。以为万物之光。则属天文。由下而仰照于上。以应日星之辉。则属人文。天文人文。即由艮离分。而艮离非独释也。艮以俯离。谓之阳烛阴。则成下照之天文。离以仰艮。谓之柔文刚。则成上达之人文。此义本贲所固有。而其用则有同于观。故下有二观字。明其下烛上达之用。而见天文人文。相须成化于天下之效。此彖辞分别天文也人文也二句。以释贲之大用之微旨也。且卦爻三四为人爻。五上为天爻。人以上为天。以下为地。而物属焉。贲之九三六四。组成人文。上九六五。组成天文。皆一阴一阳相交之象。由上言之。阳在上爻。故成下照之象。由中言之。阳在下爻。故成上照之象。阳者光明之本。此天文人文恰成对照。而合为万物之光。天下之化。亦天人同德之所着也。人法天以立则。物因人以为道。此亨利之由上而下。而不可进于大者。则艮之一阳穷矣。穷则变。变则通。由上变而下。由升变而降。天之道也。人不可穷。且未至于穷。则上达竟行其志。斯为当也。故利有攸往人事也。人因天以成其常。天得人以御其变。天变不害。人道以明。此时变属天。而化成在人。天人之间。唯圣人能知之。此贲之大用存乎人也。

贲之为文。有如波之回旋。云之蓊葱。由气之薰蒸。物之交错。以成以着。故六爻上下阴阳交互相对。而阴在阳中。阳包阴外。阳者象天。阴者象地。地在天中。而人物附焉。此九三一爻。为全卦最要位。阳不离阴。阴反包阳。以九三上下皆阴也。阴在阳外。如灯之烛物。如日之陵空。四围成色。上下同光。此贲之为文发乎内也。发乎内。见诸外而有所阻。阻而成返光。如日之西。反照为霞。如火之炎。遇物为明。则由内之光明。以成外之美丽。内外相印。上下合照。而后贲之用见矣。此贲之为象。有斜日孤灯之意。日斜则易暗。孤灯不久明。皆近且细之谓也。近则毋远。远必有蔽。细则毋大。大必有捐。此贲之用。能小而不可大。宜下而不可高。斯理数之自然。非尽关乎人事。而人事则在善用之耳。盖天道易变。时日无恒。夏则有冬。日则有夜。明者暗之机。塞者通之继。此贲为文饰。而不足以称其名。虚实之相徒也。行止之相倚也。为其大者害其小。志其小者获其大。务高则倾。好盈则阙。倾阙之来。有所由也。反而行之。卑以成其高。虚以保其盈。盈高之致。实人事也。彖辞曰。文明以止也。旨哉言乎。非徒释卦象已也。文明之用而贵知止。岂非人乎。时变不居。而能循环。此唯天也。人不知则天之变。履天之恒。则文明者无止境。其害可胜言哉。夫春与夏。天之文明也。而秋冬续焉。温与煖。地之文明也。而寒凉待焉。此人所易知者也。而独昧于一已之盛衰。一时之隆替者。岂非知其大而不知其小。见其远而不见其近乎。此贲之后乃为剥也。贪于物质之享受。而忽于金钱之罪。恋于华美之观瞻。而忘于嗜欲之毒。欲其不剥。不可得矣。故贲者天道。剥亦天道。用贲而免于剥。端赖人道。知恒而不知变。知进而不知退。则人道败矣。安望其能久亨乎。文明以止。正人文之正轨。知止而后有定。天下化成。皆定于文明。此圣人之志也。大有同人之道也。岂独噬嗑之得食与多金已哉。故贲之道小。而用之可大。则视人道之所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