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用六三不可不慎也。六三以阴从阳。善恶兼具。甘之与忧。一善一恶。贪于甘则败。发于忧则成。为爻象自赅之义。视人用之如何耳。以位不当。己之无权。则不觉甘悦,以阿好于人。是其初之过也。因阳刚之逼接。而友辅之获益。则犹能振瞶启龚。以生于忧患。而图自盖其愆。是其后之免咎也。免咎即改过之效。吾人宜知所励矣。
六四。至临。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六四爻辞。言本爻之用也。六四居外卦之始。为坤卦之初。与六三同属中爻。一阳一阴。位自不同。而爻皆柔也。坤与兑交。地与泽接。故曰至临。至亦临也。临之取义即本乎是。泽为水。地为土。水土柑抗而不相仇。相防而不相羼。故曰临。如宾之来至也。六四恰居临至之冲。故曰至临。以阴居阴位。合乎既济之道。其位为当。故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中位之重要也。中位以九三六四。合乎既济之例。为当位反之则与未济同。为不当位。故六三为不当。而六四为当也。此义已迭见各卦。今重述之。使读者知中位之要。而临之进为泰。则中位皆当。反为否。则皆不当。临则六四为当位。故有可为。君子因之、以成元亨利贞之道。以致教思容保之功。其所本皆在此一爻之当位。以发展人事。光大人道。而推进于泰与既济。此以人爻所在。有异于他爻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六五爻辞。言五爻之用也。知临指知识智慧。有所加临于事物也。六五以阴行阳。得外卦中位。有俯临一切之象。所需者、高视远瞩。广接公衡。非知识、无以调察其情。非智慧、无以辨别其要。而六五得位乘时。又能柔胜。高明柔克。则事物足成其聪明。以阳化阴。而得阳之中位。沉潜刚克。则耳目足用其才智。是两相益也。盖有知以明事物。则格物之义。因事物以增益其知。则致知之义也。二者迭为主宾。故曰知临。六五与九二租应。一阴一阳。一内一外。刚柔互济。则上下相得。君臣互济。则德业同大。此在有其位者用之而宜。乃见其功。故曰大君之宜。言非得位而有德者。不克副是爻之用也。大君不必天子。唯以德位俱隆为准。以非九五也。知属于心。宜属于物。知成于己。宜见于人。知出于内。宜达于外。知本于虚。宜徵诸实。故有知者。必得位乘时。而后成其用。而乘时得位者。必格物玫知。而后见其才。此二者亦相需相成。犹有位者必有其德。有德者必有其才。才德在己。时位在天。人天相因。而天下平治。大众归服。此大学平治之道始于格致也。既得其位。克守其中。则其行之吉可知。为柔以刚成形以神用也。此爻最重在得中位致中行。处处不失中。而后事事得顺理成章。此圣人制作之本在上者卑以就下。在下者祟以孚上。上下相济。乃成中行。若高益高。下益下。相去曰远。乖中行甚矣。故泰卦以坤在上。既济以坎居外。而临以坤居兑之上。正是此义。亦即称大之由来。志与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