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九章:地泽临(卦)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中行之可贵也。以九二在下。而曰末顺命。以六五在上。而曰行中。无非抑高崇卑。扶肠按阴之义。此即中国民治精义。不以位之隆。而忘德之盛也。临之备四德、有异他卦者。实在此。无他。阴虽众。能从阳化。位虽高。能以中行而已。读者于此宜细审之。

上六:敦临。吉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临上六爻辞。言上爻之用也。上为坤之终。坤土也。敦厚也。土极而厚。地之德也。以地防泽。贵在敦厚。厚则无漫漶之虞。故占吉。既吉矣。自免于咎。故曰无咎。土厚载物。河海不泄。则泽成其利物之功。故得吉占。而土与水相制。土盛水制。不至相害。反能相成。故免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临之大用仍在内也。在内者、指利贞言。以地之用。在能制水。水之用。在能自制。如以堤防水。水不泛流。则成利物之功。是土之功。即水之功。而临卦坤在外。兑在内。坤之功。即兑之功。然非坤、无以成兑泽之用。坤不自见其用。而志在成泽之利。故曰志在内也。坤道至此巳极。极则必变。变而为艮、亦土也。土更高矣。故有敦临之称。山泽通气。山川出云。云气所蒸。为霖为雨。终化为水。则山林之用。亦水泽之功。不独互益也。山林之志。反切于成水泽之利。是上爻之位。虽超出群爻。而志反在下也。亦极高变卑之义。天道固如是也。为有山之高。愈见水之下。为有山之用。愈着泽之功。物之相反相成。其理然也。是用临者。以高临下之势。必知以高就卑之道。无使高者愈亢。下者愈沈。失其中行。咎害立至。故临之进为泰。而地反居天上矣。深明此理。则事无不成。功无不大。地以代天。坤以承乾。博厚以成高明。悠久以至无疆。则天地之生成。人物之化育。皆由此道见之矣。故不曰高临、而曰敦临。敦之半即亨字。有类于高字。而义则易高明为博厚。此即地道代成之象。读者宜细思之。

《宗主附注》

临卦以阴消阳长。阴日消。而势尚盛。故有迫胁之象。临为十二月卦。进则为秦。泰则阴阳平均。而地天交和矣。是在临为未和。为偏胜之时。阴以畏阳而不甘退让。阳以近阴而有所逼。则成相临之象。阳既日长。阴乃日消,消长之间。其气甚促。故临为大。以其势两不下而争大也。虽阳得地。足以迫阴使退。而阴犹多。仍不即让。在卦虽属阳。而其时犹偏阴。正如十二月之侯。春风未动。寒气犹严。刚争于柔。少以胜众。则其间变化至捷也。唯临以阳胜阴。顺天之道。得气之先。而有本有原。能中能大。得初九之阳。本源已固。乘九二之位。中位不虚。故能上应诸阴。直达于天。以化坤为乾。变柔为刚也。在卦坤与兑合。坤为顺。兑为悦。顺悦以进。则争而不犯。嫌而不妬。诸阴自退。以成阳之长。则时所为也。唯数之消长。气之升降。恒相倚伏。阳升于上。则阴降于下。刚长于外。则柔滋于内。临之变为观。观则与临反。故至八月有凶。以八月为观也。反则消易为长。阳易为阴。如八月之时。寒冬渐至。则万物当杀。而生机已微。故曰凶。谓阴乘时而又长。阳不得与之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