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八章:山风蛊(卦)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虽欲往。仍不可得。虽欲见。仍不能也。此时地所限。爻象所为。故易干以裕。为明六四之以柔胜也。

六五:干父之蛊。往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蛊六五爻辞。言本爻之用也。六五居外卦之中。得位之正。而以阴连阴亦重柔之象。顾得正位。下与九二应。内外相得。与九三并。刚柔相从。为得时之象。遂与六四异。六四纯柔曰裕。六五以柔行刚。与九二以刚行柔同。故曰干。而六五得位、又在上。有超居上位。环视天下之象。天下望之。名誉归之。此爻辞有用誉之占也。六四以往见吝。六五则用誉。此正相反。盖六四以隐为志。六五以显为志。二者地位之殊也。用誉者、以干蛊而全亲之誉。已亦与有荣焉。非谓以干父之蛊、为己名也。凡言干蛊。必属孝子贤嗣。世末有孝子贤嗣以亲之蛊。博己之誉。故用誉者。明其不独于事有成。而于亲之名亦彰。为能因功业以扬其亲也。夫扬亲者、必有全德。德必以业显。则功业之成。即德之明。德之明。即名之显。此大孝也。是用誉二字。明其功业之已成。其德之已明。非徒干蛊而已。以六五乘时得位。有可用誉之资。而登峰造极。有必用誉之际。盖卦之用极于五。过此则穷。穷则变矣。六五处当用誉之时有可用誉之地。正宜德之大明。业之大成。若犹默默无所闻知。是由业之末就。德之末立。是不足以语于干父之蛊矣。是不能孚蛊卦元亨大治之用矣。所谓人事背乎天。人道违乎时。则易教为虚行矣。故用誉二字。为本爻最重要之义。亦全卦最终之用也。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用誉贵乎德。恐人或误以为贵名。故指出德字。以见非明德。无由得誉。非明明德。无由用蛊也。承以德承字、继前各爻。申明干蛊裕蛊之义。而暗示用蛊者。必由下承上。后承先也。蛊卦大用终于此。故上六爻辞则已变。不复云蛊。而用蛊者。亦当审焉。

《宏教附注》

蛊卦大用终于六五。故有用誉之语。以应元亨之占。元亨大治。尚有无誉者哉。唯此誉非自求之。乃德业既成。天下同归之。而名自远。亲之誉以此益彰。孝之道以此益大。全章虽不言孝。而实明孝道者。盖孝莫难于干蛊。舜禹是也。明乎此。即明蛊卦之用。而六五用誉之义。亦自昭昭矣。

上九。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孔子《宣圣讲义》

此蛊上九爻辞。言上爻之用也。蛊之为用。极于五爻。六五干蛊用誉。释文谓承以德。明蛊卦大体大用。以与彖辞振民育德相应。非德无以干蛊。非德无以承业。德日积。功日隆。蛊用以大。而五爻得位乘时。功业昭昭。德用已极。更进则德无可名。犹中庸之称玄德。无声臭可闻见矣。上九为德之既成。名之既立。至德而至道。由明德而止于至善。高矣美矣。篾以加矣。将何为哉。故爻辞称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谓用蛊者至此、己无可用。乘时退休。即功成身退、体天之道之意。盖上九当全卦之终。为六位之极。又系艮之主爻。有终止之义。下与巽之九三。应而不侔。刚而不调。道进则穷。数极则变。不得不自退隐。而弃其禄位。以保其玄德。藏之名山。孚天道之太虚。体乾元之不息。而独高尚其事。逍遥于造化之外。犹乾之用九。无形无色。永久无疆。则天下长保元亨。而圣人终于无为矣。称王侯者。以蛊为政治之主。而上爻非当位之人。全卦五爻。皆以干蛊裕蛊称。足见其志在承绍他人。而自居其后。或翔赞尊长。而自在其下。故喻以子女或臣仆也。而上九以非其位。非其时。功业已成。上下已安。既无蛊可干裕。则庸有王侯可事乎。不事云者。非不欲也。不可也。不得也。天下已治。则贤者无志于世。此不事王侯。非好为清高。乃时势使之。不得不退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