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正名考

就邓小平“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的说法,杨成武曾在全军军以上干部会上点名道姓地说:“邓小平认为自己有两大功劳,一是他认为淮海战役有了不起的功劳。这个问题要戳穿,谁都知道,淮海战役从头到尾,整个的都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在前线工作的有刘伯承同志等许多人,有广大群众的努力,怎么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呢?他自认为‘你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我从南京打到成都’,‘你有辽沈战役,我有淮海战役’,自以为了不起,他把大家的功劳都归到他的帐上。

1977年,邓小平复出,在《毛泽东选集》的注释中,要求特别加注了“总前委书记”一条,“总前委书记”就成为重新强调的重点。可见邓小平认为“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个念头在其脑海中由来已久。

19787月,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的石征先与傅继俊等人,为撰写《淮海战役史》一书,专程采访粟裕,一向低调的粟裕忽然说了句:“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我是给中央立下军令状的。” 对此,粟裕有个说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自然也包括淮海战役。显然,粟裕不是争功,而是另有所指的说给另有其人,更是争取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采访结束时,粟裕亲自给当年的华野副政委、济南战役后一同筹划淮海战役的谭震林打电话,请他和夫人葛慧敏接见石征先。这一次,谭震林专门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了报告,就在这次讲话中,针对逐渐成为主流观点的邓小平所言:“林彪有辽沈”,“我有淮海”,谭震林十分气愤地说了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五、“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发动淮海战役的初衷就是为了调动敌军,解救中原野战军的压力。若评说“淮海战役”,无疑毛泽东最有资格,最有权威!

1、淮海战役的构想由粟裕提出。1947年为减轻中原野战军的在大别山的困境,毛主席向陈粟发电报要其大军渡过长江南进牵制敌人。但粟裕三次力谏不要渡江,(陈老总不便签名,粟裕一人发电报斗胆力陈),提出应在江北寻机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南去渡江,大军不易生存等。

毛主席当年的军事决策很少被人修改和否定,粟裕敢如此“抗命”必有其因,为详细了解粟裕的意图和决断,毛主席召见陈毅和粟裕来河北阜平的城南庄面陈。粟裕作为大战区的主帅,却17年没见过最高统帅!19485月陈粟从濮阳出发,日夜兼程五天到达阜平。毛主席第一次主动到院门外迎接井冈山的老战友。几天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改变了南下渡江的战略决策,但要求粟裕立下歼敌数量的军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