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正名考

邓小平晚年回忆淮海战役坚持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根据就在于他是总前委书记,可实际这个“总前委”,绝对是徒有虚名。

1、粟裕建议军委成立总前委。凤凰网《淮海战役决战录》第6集,专门讲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淮海战役役第一阶段112日展开,华野的任务是围歼黄伯韬兵团,面对战役规模越打越大,饶漱石和粟裕深知单凭华东野战军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必须有中原野战军全力配合。而饶粟难以指挥陈邓,要取得中野全力配合,形成两大野战军合力逐鹿中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出指挥权。当粟裕向饶漱石请示,请陈邓来指挥,饶漱石爽快答应:“只要能打败蒋介石,谁指挥都一样。”19481031日,即淮海战役发起前夕,粟裕征得饶漱石同意,向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此次战役规模之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2、以电台信号弱为由,陈邓拒绝指挥淮海战役。中央军委111日复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这可以算毛泽东把指挥权交给了陈邓。但陈邓很吊诡地复电中央军委:“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就是说陈邓婉拒了这一责任。

这让后来的军史研究人员很诧异,中野和中央的电台联络信号都不弱,和华野的电台联络信号怎么能弱?或许,陈邓出于种种考虑(包括主要作战兵力都是华野),不便担负淮海战役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重任,但不管出于何种考虑,结果却是以电台联络信号弱为托词,拒绝了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职责。这只能说陈邓有自知之明,无力越俎代庖。

3、成立的“总前委”,主要任务是当好后勤部。既然陈邓不能直接指挥华野,但两大野战军总需要一些协同,为此,就有了总前委的出现。1116日,毛泽东致电中野、华野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北局的电文曰: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望从这个现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从电文所见,成立的总前委具体职能规定的很具体,“统筹的领导”,并非指挥作战,其主要任务是解决该役的后勤统筹等事宜,按成立总前委的构想,这应该是个大后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