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华野发起济南战役,当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于9月24日7时发电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但这是个“小淮海战役”。中央军委经慎重考虑,于次日19时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条件成熟。1948年11月8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将“小淮海”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战役。11月9日午时,粟裕又向军委致电“实为歼敌之良机”,再次坚定中央军委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中央军委于当日复电粟裕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毅然做出同国民党最强大的徐州刘峙集团进行“大淮海”战役的决战。
2、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放手指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与蒋介石争天下,夺取战争胜利无疑是头等大事,其他政治、经济都要服从军事。而选择一个战略区的领导人,则主要是选择军事指挥员,选择战区主帅,这一点至为关键。为了让粟裕放手指挥华野,毛泽东“登坛拜将”重用粟裕,甚至要他直接取代陈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在粟裕的坚辞之下,才下了一个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但毛泽东以便粟裕放手指挥,决定将陈毅调到中野当副司令。因事关重大,毛主席亲自和陈老总谈调其去中野当副职一事,陈老总心底无私,襟怀坦荡,高风亮节,当重书一笔。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刘陈邓指挥中野打黄维时,中野兵力不够,要向华野求援,陈毅说:“我同他们熟, 至少可以随时传话, 起到一个联络员的作用,要人有人,要枪有枪(《陈毅元帅》第316页)。”可见,陈毅虽是华野挂名的司令员, 却不能直接指挥华野,只能起个联络员的作用,这一方面足见粟裕堪当大任!一方面足见所谓的“总前委”,根本无权调动华野的一兵一卒,只能从老熟人的关系去协调。
而淮海战役定下重大部署和战役各阶段要实现的企图后,毛泽东每临大战,屡屡电示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这在毛泽东的军事统帅生涯,那是极为罕见。这同毛泽东指挥辽沈战役,也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六、毛主席充分肯定粟裕“淮海战役”发挥的作用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反击国民党军进攻取得“七战七捷”,毛泽东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中共历史上,真正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只有彭德怀、林彪、粟裕,邓小平能有什么大兵团的军事指挥才能?
对于淮海战役,毛泽东赞扬说:粟裕立了第一功。特别是“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