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周易系辞(2)


(2)形而上者况之道。形而下者况之器。於道不冥而有求焉,未离乎谄也。於器不绝而有交焉,未免乎渎也。能无谄、渎,穷理者乎
(3)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玄昭,鉴於未形也。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吉凶之彰,始於微兆,故为吉之先见也。
(4)定之於始,故不待终日也。
(5)此知几其神乎?
(6)在理则昧,造形而悟,颜子之分也。失之於几,故有不善。得之於二,不远而复,故知之未尝复行也。
(7)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得一者於理不尽,未至成形,故得不远而复,舍凶之吉,免夫祗悔,而终获元吉。祗,大也。
(8)致一而后化成也。(9)夫虚己存诚,则众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则物之所不与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1)
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2)
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3)?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4)
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5)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6)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7)
其事肆而隐
(8)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9)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10)
是故履,德之基也
(11)
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
(12)
恒,德之固也
(13)。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14)
困,德之辨也
(15)
井,德之地也
(16)
巽,德之制也
(17)
履,和而至
(18)
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
(19)
恒,杂而不厌
(20)
损,先难而后易
(21)
益,长裕而不设
(22)
困,穷而通
(23)
井,居其所而迁
(24)
巽,称而隐
(25)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
(26)
恒以一德
(27)。损以远害(28)
益以兴利。困以寡怨
(29)
井以辩义
(30)
巽以行权
(31)

【注释】
(1)撰,数也。(
2)
备物极变,故其名杂也。各得其序,不相逾越,况爻繇之辞也。
(3)有忧患而后作《易》,世衰则失得弥彰,爻繇之辞,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稽,犹考也。
(4)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阐,明也。
(5)开释爻卦,使各当其名也。理类辨明,故曰“断辞”也。
(6)讬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
(7)变化无恒,不可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也。
(8)事显而理微也。
(9)贰则失得也,因失得以通济民行,故明失得之报也。“失得之报”者,得其会则吉,乖其理则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