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夫事始於微而后至於著。初者,数之始,拟议其端,故难知也。上者,卦之终,事皆成著,故易知也。
(4)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以贯之。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一之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观道,过半之益,不亦宜乎。
(5)同阴功也。
(6)有内外也。
(7)二处中和,故多誉也。
(8)位逼於君,故多惧也。
(9)四之多惧,以近君也,柔之为道,须援而济,故有不利远者。二之能无咎,柔而处中也。
(10)同阳功也。
(11)有贵贱也。
(12)三、五阳位,柔非其位,处之则危,居以刚健,胜其任也。夫所贵刚者,闲邪存诚,动而不违其节者也。所贵柔者,含弘居中,顺而不失其贞者也。若刚以犯物,则非刚之道;柔以卑佞,则非柔之义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1)。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2)。
物相杂,故曰文(3)。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4)
是故其辞危(5)。危者使平,易者使倾(6)。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7)。
【注释】
(1)《说卦》备矣。
(2)等,类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爻有阴阳之类,而后有刚柔之用,故曰“爻有等,故曰物”。
(3)刚柔交错,玄黄错杂。
(4)文王以盛德蒙难而能亨其道,故称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
(5)文王与纣之事,危其辞也。(
6)易,慢易也。
(7)夫文不当而吉凶生,则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有其治者乱,不忘危者安,惧以终始,归於无咎,安危之所由,爻象之本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1),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2)。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3)。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4)。
八卦以象告(5),爻彖以情言(6)。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7),
吉凶以情迁(8)。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9),
相取而悔吝生(10),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11)。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12),
或害之,悔且吝(13)。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