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西方现实主义作家阿尔扎克,他自称是社会的书记官,我觉得一个有追求、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包括作家、文学工作者就应该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要作为生活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要从这一点上讲,王宏甲先生以他的深入生活的写作,这本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对他表示敬意。谢谢。
10:21【徐能毅】 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发言。
10:21【刘守英】我们是搞经济政策研究的,王宏甲写了关于《塘约道路》这本书,关于塘约村的研讨,看上去是一个文学作品,事实上让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一次真实的记载。我是1988年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第一站就是到贵州,跟贵州的缘分是在1988年开始,在湄潭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事业。拿到这个书以后,我正好是去了六盘水,拿到书以后,我看了一晚上,昨天回来在飞机上又看了一遍,昨天晚上为了准备这个会又看了一遍,王老师的书我看了三遍,我想谈三个问题,因为塘约我没有去过,以王宏甲老师提供的翔实的资料谈三点。
10:22【刘守英】第一,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刚才王老师也讲了,我们问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塘约这一次的变革是否是走回头路?这里就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哪儿,这一次的塘约重新组织起来和寻求合作化的道路和我们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化、人民公社化有什么样的区别。
10:23【刘守英】我做了以下的归纳:一是这一次塘约的合作组织起来,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和我们“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比较起来最大的差别,那一次是模糊权力规则,将原来在农业手上的这些资源重新回到集体,实际上是模糊了产权的功能,而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周书记也在这儿,我看你是两次跟左文学谈,第一次是农民掌握在手上的农地,第二次是其他的七项产品,全面的产权界定是为农村界分止争,为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实现农村产业化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制度。
10:24【刘守英】二是以自愿为基础。你的讲话和左文学给农民的动员里多次强调这个,这有别于我们的高级社会人民公社强制运动化的方式。
10:24【刘守英】三是这一次塘约的试点是探索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刚才王宏甲同志也提出的,我们最近出台的“三权分置”关于集体所有主体的界定。我们非常清楚,集体所有就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含义不是少数人所有,是在集体里面每一个成员人人有份,这是非常清楚的。这样也证明左文学所讲的是全民所有,就是在村的集体组织人员人人有份,所以集体所有的含义有别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少数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