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

1025【刘守英】四是有利益连接,这一次是利益归农,利益归在村的全体村民,跟集体化时期非常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我们那时候农民是组织起来的目的是低价为国家提供农产品,为国家工业化做贡献。这是第一点想讲的,塘约如何合作,如何组织。这是一个往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不是回到过去。

1025【刘守英】第二,公和私的关系。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在整个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包括贵州最早推行包产到户改革的时候,实际是将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户,我们解决了私的问题。但是三级所有到底哪一级是主体?还有王老师讲的集体里面大量的公共空间属于谁?我们在集体化时期和在包产到户以后,一直没有解决公的问题。集体化时期的公是把资源资产公到集体手上以后,少数人在使用,但是没有解决老百姓利益的问题,包产到户以后,我们是解决了农户的利益问题,但是对于公共空间如何使用,公共空间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的。但这一次我们看在塘约是非常好的解决了对于公的部分如何归属?如何分享?如何占有?这是第二个问题,在塘约的探索里面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如果不解决公的问题,或者公的部分被少数人占有,或者以私的名义占有公,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我们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

1027【刘守英】第三,塘约探索里面跟中央最近提出的我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传统的集体化时期,为什么农民越搞越穷,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农民是绑在土地上就是造饭碗,为自己造饭碗,为城市造饭碗,这次塘约很大的进步是在产业上分工分业,如果是没有分工分业就没有规模报酬,就没有利益的增大,也就没有合作的前景。

1028【刘守英】第四,在从塘约这次探索里面,我想讲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村治和公共生活。今天在座的中宣部的《党建》杂志社的同志,整个中国传统的村庄治理看起来非常清楚,是靠乡村治理的,我们整个共产党下深到村庄以后是靠党支部来领导村庄,但是整个包产到户改革以后,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后,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治理我们整个最基层的社会,事实上现在是处于无解的状态。

1029【刘守英】从塘约的探索来看,既找到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行使它的权利,如何领导老百姓,如何被监督,找到了一套方式。同时也找到了我们整个村庄治理中如何解决公共生活的治理的秩序问题,就是村规民约,实际上把我们共产党领导村庄的经验和整个中国历史上传统村治里面的规则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下一步探索整个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过程当中村庄治理和支部的关系问题打下很好的基础。我觉得塘约的事业是为我们下一步破解农村的土地权利关系,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找到农民合作的道路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