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四章:火天大有(卦)

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释。其卦辞以大有名者。言天地万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无入有。唯无故名有。言初末尝有也。既有矣。将何属之。则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属也。物之有属。如业之有主。国之有君。家之有长。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犹天之有曰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浅见者。执形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极既名。两仪初判。有已着矣。其前者谓之无。真无者。无形无象且无名。故为至无。今之言无者乃乏耳。非无也。无乃无可省识。或谓之空。空亦非无。空者对实言。乃不实。非无也。故无为一切无。天地尚无。况其他乎。而自无一动。动则变。变则有。故有自无出。如人情也。喜怒哀乐出于心。而为有。以有喜怒哀乐之名也。若无则心亦先。何况于情。故无之入有。以变动生成。而后有主以主物。而后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变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极之化。两仪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人多。由寡入众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于大有。夫岂一时之绩。一地之功乎。盖必经过蕃生厚殖。广覆深载。而后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后名曰大有。传曰:曰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积之匪易。得之乃艰。植之末弘。收之乃仅。是富有大业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获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载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阴阳推荡之用也。而后大有着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时地之宜也。

大有:元亨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有彖辞也。四字表示明显。以大有之德用、本于乾也。乾之德元亨利贞。而先元亨。乾下离上为大有。离之用随乾而着。离以光明通天德。乾以刚健运离曰。如曰之行天。无物不照。无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万物。使之自然生育成达也。同人以利贞为德。大有以元亨为德。合之为乾之全德。以同人发于己。起于细。故利贞。大有达于成。至于远。故元亨。二者相须以用。其象往来。其道主宾。其功先后。其果初终。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农耕。先种后获之谓也。然大有为一切有。无偏无争。故为无贫。而非必富也。盖贫对富言。富于天下则为均。均则无贫。有贫有富。犹末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类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无贫为旨。而不曰富。富于彼者贫于此。富于我者贫于人。皆独有也。而非大有。独有虽富。不足称也。必天下无贫。始为大有。是即均也。均业则安。均用则乐。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运会也。人不私其财。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给。而无私积。均安均乐。而无私争。是曰至富。是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体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无不足也。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曰之照也。无处不至。无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于天下。用于一切。利于无尽。达于无穷。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数义。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于尽物之利。极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详义。当从礼运大同一节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后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无由大同。故合之为乾元。为泰。为既济。分之为同人。为大有。为大小畜。以众阳统于一阴。既贵且乐。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于共生。必先于共亲。必达于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