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五章:地山谦(卦)


《易经证释》二十五章:地山谦(卦)

孔子《宣圣讲义》

谦卦上坤下艮。以卦象言。五阴一阳。与师比复剥各卦似。其往来为豫。其反为剥。其对为履。其取义同于泰。盖坤在上而其下为阳。其初动也为复。其次则师。其次则谦。谦为内卦之变。即坤卦之三爻变乾也。凡阳皆出于乾。故谦有似于泰。泰为坤乾合。谦为坤艮合。艮为少男。亦乾之体。故其象亦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阴阳交合之卦。而所异者。阳少阴众。阴阳错行。以阳为贵。而阴能顺之。阴柔从顺。而阳刚在下。不屈不挠。卑以自牧。不诡不随。静以自止。乃见道之象。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纯。和利于天下而毋违。孚感于鬼神而毋戾。通于性命而不害。发乎情义而不执。大而能化。虚而能容。生成之而无功。位育之而无为。盖本乎天道。而能用其始。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终。是能全覆载之德。齐始终

之道者也。地道代天。无成有终。山道象地。知止有定。返本复始。以溯诸无始。全体达用。以至于大用。则谦卦之所以成象也。按诸古易。艮为连山之首。以立人道之极。夏后氏仿之。以治天下。坤为归藏之首。以立地道之极。殷人仿之。以治天下。而谦兼之。是合二易之用。而成人道之本。人道在艮。人生有性。其德至静,艮止以静。乃孚天性。与乾之天道。坤之地道。列为三才三极。以尽天下之道。而生成万物。以建天下之极。而变化一切。故道始于虚。发于静。行者先止。动者先定。乃本末之事也。艮为人道之本。万物之始。于五行为上。德合于坤。土为生化之母。其象着于河图洛书。无土无物。而人类亦无所生养存在。则世间之所赖者。厥唯土。坤司其体。艮主其用。或先或后。以化成万类。坤化坎以为水。艮因乾以为山。山水相连。以尽其力。而人物生养繁息。以至无穷。此皆坤艮之德。而谦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化阴阳之界。而立人道之本也。

谦卦本乾阳下屈之义。而明静止制动。柔伏制强之道。此多谓为道家言。实则天地自然之理也。阴贵阳用。阳贵阴用。凡易卦合此例者为当。反之则凶。故地天为泰。而天地成否。此圣人上察天时。下察地理。发扬微妙。制立中极。而以卦着为至教。悬为定则也。观谦之用。尤可证明。谦以艮少男从坤母。艮犹婴孩。和而英发。生育之始。纯乎天真。无物欲之侵濡。保性情之正轨。故能顺从母意。委宛安详。如孩提之爱其母。与天泽履之乾兑相孚。老父少女。亲爱之情。同出天性。无丝亳做作。其卑顺不屈于势。其和乐不邻于诈。故在下而能大。居卑而仍尊。和易光明。醇善绵密。中无隔阂。以底于终。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行诸远近。无不同化也。传曰:谦轻而豫泰。轻者易也。和易能近。道德自然。不假人为故曰轻。即所谓轻而易举之意。非不重也。以轻则无所容心。而出于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