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十七章:水地比(卦)

上六:比之无首,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比上六爻辞也。比之上六。为数之穷。乃气之尽。以比而无主。成群阴相构之时。此数之极也。故爻辞曰比之无首凶。在乾上九之后。亦以数之尽。而有群龙无首之象。然此异乎乾。乾以纯阳之极。比则众阴之穷。有不同也。其占凶者。处众阴竞乱之日。而失乾纲独振之人。则乱将靡已。故曰凶。在易之用。皆以一阴一阳之道为正。若偏则有灾。今比卦阳少阴多。而上六又值阴之盛。阴极无阳其害必烈。故为凶。彖辞释之曰。后夫凶。即此意也。言己过九五。阴不逮阳而独用。虽为无成。虽进无地。是无可用也。比之为妇不配其夫。而独往来。则其不得终也。乃气使之耳。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极于其位。进退俱。而为无首。首终一也。有始有终。今无首。将何以终乎。盖比之用。贵得主也。上六无主。乱将用长。此无终之为凶也。总观比卦六爻。吉凶互见。则以比之阴阳。一往一来。一逆一顺各不同也。而在人事之自择耳。舍逆取顺。守贞用中。为全卦主旨。亦易教大义。读者当于此细求之。比与师反。而用相引照。故辞有相关合处。可见其往来顺逆之道矣。

《宗主疏述》

此爻之辞。吉凶亘见。而相差太殊。则以比之为用。包吉凶二者。非他卦比也。而比之内外卦亦不同。正由阴阳升降异道也。凡卦皆从下爻而上。而阴阳之气,则有异。阳顺阴逆。阳卦为顺者。阴卦则为逆。反之则阴为顺者。在阳为逆。如比与师反。虽皆属阳卦。比乃阳中之阴。盖师为阳。比为阴。以相继而成循环。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气与卦逆。其行亦相迕。此六爻辞之不同也。上坎为阳。下坤为阴。阳升而阴降。其道如否。故逆者永逆。顺者暂顺也。其辞在六三曰。比之匪人。与否之匪人意义正同。既由否之乾坤不交。阴阳各殊。其道与比之逆同,故虽配而不和。随而不亲。顺少而逆多也。观此可知比之用矣。

易自屯蒙以下。至比为一段。上应乾坤。下启泰否。如屯蒙。如需讼。如师此。两两相继。一往一来。为数之起伏。气之消息。升降有次。动静有序。而所象天地造化。人物生死。与夫国家兴败。事业始终。皆有一段因果。相与推嬗以迄无尽。犹一岁之四时。一日之昼夜。各为节候。自成刻度。积则为一。散则为众。分而愎合。合而又分以应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递之状。大小不异。远近不殊。皆以此卦象之。爻效之。而犹称为比类。以众而后有类。类而后有比。天地人物。生化日繁。不有比类。无可纪识。比者相此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比类之为用。乃生化之大则也。比之于人。其关尤切。以人类自古迄今。愈衍愈多。愈趋愈分。设无所比类。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故有族、有乡。有邑。有国。有部分。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