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十七章:水地比(卦)

.以示毋作田荒。失禽以开网。则明仁慈及物。此所以为盛德也。前禽者。指可得而弗得。在前者易获。而犹舍之。故曰失也。且与师应耳。此禽即师六五之禽。师则取之。此则舍之。舍之犹失之也。王无私得。故不自贪功也前者。不逆取也。前来为逆。后去为顺。舍逆取顺以失之。实天子之德。犹网开三面也。邑人不诚者。王行不戒严也。王者、众之主也。德之所及。仁之所布。人人皆其卫也。故不必戒严。而自无虏也。且王亲贤近民。人人欲见其颜色。又田猎之事。与民同乐者也。故不戒途以警跸。而予平民以瞻仰。此万众闻鼓乐而欢歌。见羽旄而舞蹈。诚圣王之治。亦颢比之孚也。故其为吉大矣。本节含义尚多。此其最要者。读者毋忽之。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之用。贵在位正而时中。既正则能大。既中则能远。斯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而称显也。诗日。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德之已显。天下是依。兆民是托。则中庸所谓有位有德者。故能君天下。子万民。而为封建之主诸侯之尊。此在昔时二帝三王。均孚是占。而后人有未逮也。非位之不及。乃德之未明。是虽贵而不尊。比而不克显。此世不克上治也。故显比者。天所畀也。天与之。人归之。其吉至矣。而辞者。释象者也。其显比之象。由于九五之正中。故释文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而失前禽。则由王者田猎。贵仁不贵物。以生为先。故不逆取。舍逆取顺。不使禽之痛苦惊悸。亦仁术也。虽田犹寓仁德之念。非失也。舍之也。邑人不诚。固由王德之宽。王威之温。而人民久化其政。自不警惕。亦由取顺之义所推。人民不自戒饬。而官上亦不罪之。则其上下之和。相得之深。非能与民同乐者。不可致也。而九五辞如此。则以得位之王。明德之君。能以大中致民也。故释文曰。上使中也。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而民亦化于中和也。情者偏激。而发中节。则中和矣。中和者。无大喜盛怒。过哀极乐。故无惊惕之心。扰攘之念。无畏避之志。忽遽之行。用能悠然自在。恰然无骇。虽临君王之前。一若家人父子之侧。虽际礼仪之盛。一同平居谈笑之时。固不复诚。亦不足诚也。可见中和之化。位育之至,譬诸天威。而无慑于一时。譬诸神德。而无骇于顷刻者。习于闻见。饮于耳目。不觉而然。所以为化也。故释文上使中也一语。为至精弘之义。此中字乃天下之大本。性之体也。能以中行。天下无不悦服。而比九五之德.即在此中字。而能推之。天下同中。更何患乎凶。有比之中。以孚中孚。则大小过可以免矣。大哉中乎。为夭下国家者。其善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