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十三章:天水讼(卦)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讼初六爻辞也。讼之初六。以坎下爻。居卦之始。其位不大。其用不昭。虽发乎讼。而末成也。虽启乎争。而可明也。此时之所为。势之所使。有易已之情。可辨之机也。爻辞之意。与需九二差近。则可见争之末甚。讼之才起。事非大。时非亟。故事不永。言犹小。不永则易解。小言则易释。既不至于久讼。则其终吉亦如需九二之情。夫讼原终凶。而以易解释逐孚终吉。则可知圣人立教。以无讼为尚矣。讼全卦皆争讼之象。而初六则可讼可已。故犹与需相似。盖正反之间一间耳。知而自反。即归于正。此致知之功也。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处柔用柔。不为已甚。则易饶人。以宽加宽。不事苛求。则易自解。其势既顺。其事犹和。不永讼者。不独不欲也。亦不可也。不可者。言时之所为。位之所定。不得逆也。故不永讼者。自然之势。非故不讼也。逆之则凶。故以不永而终吉。顺用时位者也。以易明之言。易和之恨。则所得于时。所利于位者。有其天也。故小有言。不为害。而易辩明其故。则犹些些误会。不足以长争久讼。一语得以解之。一时得以止之。则虽讼于先。而和于后。虽争于彼。而解释于此。其所处者顺。故其至不逆。其所复者速。故其终中正。此以终吉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吧人三百户,无眚。

孔子《宣圣讲义》

此讼九二爻辞也。本爻居下卦之中。为阳气之行。上接乾刚。而不能谐。中间阴爻而不能弱。以阳之正履坎之险恚而不忍。激而难安。怨而不伸。逼而自迫。此由时之非。事之变。其情之窘。其行之艰。而不能自忏。不能复正。故其象颠沛。其境流离。不得已也。讼之不胜。忿而归。归之不安。迫而逃。乃势所至也。克者能也。胜也。不能者讼之不成。不胜者讼之不直。二者皆不克也。以上之不受理。则不成讼。判之不得情。则不直所讼。此其刚柔势乖。强懦形禁。有必然也。以下而讼上。柔而争刚。力殊位格。其不克也固矣。不克而归。被逼而逋。以身殉讼。以家殉争。而末足也。所居在中央。所交多比户。则其连累者众矣。故辞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眚者灾也。所为灾者。以仇恨之至。今讼已不克。归而逃矣。则虽有比户之嫌同居之义。仍无灾矣。此其所占。在能识时而避祸。去众而远嫌。则虽迫于势。而无害于人。虽激于情。而保其身家。此重在逋也。若估其众而不畏。逞其忿而不避。则祸及其邑人。岂独患加妻子耶。故逋者自逋。而邑人无眚。言逋者为全邑人也。此讼之大者。譬之兵争。一人逃。而全城免。譬之擒盗。一人去而胁从生。其所以全者。正其不求全也。讼九二其祸亟矣。以能避而免者多。此圣人教人权乎轻重。择乎安危。而速自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