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十二章:水天需(卦)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夫六四辞曰出自穴。即示人趋避之道也。释文恐人末明。复申之日。顺以听也。天命不可变。人事犹可力。则顺天听命者。正有所为也。盖处六四需血之时。前途大难。举足将陷。而幸所入末深。犹有出灾之望。则宜顺天之数以自反。听时之变以求出。果反而得出。则虽伤不伤。虽损不损。以前后犹有光明之途在也。需下卦初九九二。外卦九五。皆与六四接应。果终顺听。不患无免灾之方。则以诸爻皆阳。有前后光明之象也。物极易反。数穷易疑。苟察其所行之非。而反于正大之路。则一转移间。不独免灾害。且得贞吉矣。故时者。人所用也。需者。人所为也,人克自主。不违天逆时。不徇情过物。则灾害自远。而吉利在前矣。故圣人诚人以顺听。正同九三之敬慎不败也。然究异乎九三者。时更迫。势更急也。果不自反。以求出穴。则虽敬慎无益也。盖顺字对逆言。六四阴行阴位。原逆行也。今日顺听。必反其所行之逆。而后至于光明。必鉴于需血之非。而后得入于穴。此顺以听一语。不只顺天听命。无所事事之谓也。既需血而入穴矣。岂能徒顺听而无为乎。言顺者、顺以正其先之逆也。听者听以察乎后之光明也。此有为也。向来注此者。多不明是义。以其为顺其所行。听其所为。则误矣。需者。有所为也。人之情正欲当。不过乎物者。需之道也。则宜顺以听之。人之情纵欲多。过乎物者。需之失也。则宜反以制之。故顺以听者。顺天以听于性也。性命一也。天性亦一也。中和之道。固如是也。格物之道。亦如是也。凡经文末详。而释文补之者。皆为人道立教也。需三四两爻之例尤明。盖其精义。即不过乎物。而节情止欲。就正于性命而已。此本乾义也。需以坎从乾。故尤主是义。六四又坎初爻。其宜反于乾也。理所然也。坎为人情。乾为人性。顺以听者。即归情于性也。圣人之学。始终不离此义也。需至于血。情动之极。欲见于外。故挽救之方。唯有反而就正于性耳。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需九五爻辞也。需以用之正。时之宜。位之当。为需之要道。人之所需最急者。饮食宴乐。以身之必需。生之必备也。故需者有分定也。出分而需。非需也。奢也欲也。唯分内之用为需。故君子之需。先定于饮食宴乐。而九五爻辞。需于酒食贞吉。尤可见需道之正。需德之中也。夫酒食者、人生最初所需也。无之、则不克生。此所以为中正之道与德也。酒食非以贪行也。故虽必需。而仍取贞吉之义。不贞则不吉。贞者、正也信也。自洁以守。自廉以持也。在情性之交。易失其持守。而君子则以廉洁为本。以正其情。而信其行。此所以为贞也。不失其节也。酒食者、情之所发也。贞则发中节矣。发而中节曰和。返正于性曰中。中和之德。天下之达道也。故曰贞吉。以酒食而能贞吉。足见人情之正者。即性命之中也。性命中正。情欲太和。元气浑沦。阴阳燮理。乃位育之功也。而始于酒食焉。君子发于微。而至于大。明于细。而扩乎无垠。此闱然日章费而隐之道也。行止不外日用。动定不出性情。鱼跃鸢飞。上下俱至。造端至极。远近同赅。初无巨细之殊。亦匪奇异之行。故曰圣人本乎人事。王道本乎人情。人情之中。人事之正。大而天地化育。小而饮食起居。一以贯之。不外中和二字。此九五以需于酒食而贞吉也。既贞以吉。则失贞者自凶。徇情逐物。纵欲失节。其不贞之害。可胜言哉。九五一爻。以坎之中同乾之正。先后天之位相应。天人间之德大同。故有此贞吉之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