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酒食而赅一切人情所发之事。则均不可越乎中正之道。而中正者。乾之正性命保太和也。有生之初。不外乎此。洎乎终身。仍不离此。此始终之道。天下之大本与达德也。人生不能无需。情也。需而不可失正。性也。因性制情谓之节。以情归性谓之道。故贞吉者。道之成也。德之至也。不独人事之利也。贞于性命。乃至诚之功。此传所谓贞夫一者也。天地不二之道也。大哉贞乎斯为吉矣。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需上六爻辞也。需之上六。转而从阴。以异于九三九五也。而在六四。亦由阳之阴。以得九五。故所陷末深。入穴仍出。而上六则全坎之象。已具而险阻之途已成。故辞称入于穴。以其陷于窞也。然阴者逆行。而贵能静顺。处外而入于内。行险而留于中。则其所以自全者。舍顺以敬外。无他道也。而需者有所待也。己之不克自动。则望他人之助。此求友之情殷也。上六以逆而返于九三九五。则其友也。友者阳也。阳者其数三。而爻又与三应。故来客三人。以非自动。则来者必不速不召而至。则其势易忤。而以上六自陷于穴。先以为抗。则敬以待之。顺以止之。则虽不速。犹可同处。故在象以敬之为富。夫敬者。发于诚。止于礼。则客虽不速。亦无相害之心。此敬之终吉也。阴者乐近阳。阳者喜从阴。上六以阴致阳。阳不期自至。此气之所合也。而客者必有主。来者必有居。主虽不敌。而不失其仪。犹可亲也。居虽非舒。而不乱其序。犹可留也。故虽入穴。而有不速客来。虽在陷中。而能以礼遇人。以诚感人。则其终吉。可见其守位之道。处逆之时。初无尤也。夫人事之最难者。居高而忘危。临难而忘祸。嬉酣以招忌。则在位者、必受其灾。昏骏以贾祸。则履险者、必重其患。此皆君子所戒也。处顺者、不自尊以陵人。处逆者不自懈以恼人。终始以乾惕自持。行藏以戒惧自守。则当时不遗怨毒。失势不逢危难。以有自全之道。而无启衅之虞也。需者有求者也。求而不自检。则必为情累。求而不知足。则必为物役。故可求者。戒贪以止谤。不可求者。戒妄以饬行。以期无过于物。而后保其中和之德。处乎中正之地。性情以正。物我同休。而后灾不为灾。仇害以寡。吉以终吉。危难不生。此不间处顺处逆。皆得免于咎也。非然者。则吉亦凶矣。利亦害矣。贪而不厌。则祸生肘腋。困而不悔。则敌处同舟。此需之道亡。而人事之失度也。情欲者不可灭。而必以礼节之。性道者不可遗。而在以中正守持之。不间其为吉凶也。以上六之险阻困苦。而犹得终吉之占者。重在一敬字。敬则吉矣。故礼曰。敬胜怠者吉。而君子无时失其敬也。庄敬日强。乃全其生。保其性。此不易之理也。故需卦明人事之始。而归于礼教。唯礼以抒敬。唯敬以全身。此乾惕之训。利贞之诚。无非为圣人制礼之本旨也。而礼必本于人情。情必始于饮食。此需卦始终。皆以酒食为喻也。不速之客敬之者。亦不外酒食宴乐耳。以此款宾。适孚所需。情所生者。终之以情。此一贯之道。而不离乎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