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十二章:水天需(卦)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需象及其用也。夫需者为养生也。养生者。生之不可少者而必得之。乃名需焉。人生之需。首推饮食。次则宴乐。盖饮食以养其体。宴乐以怡其情。是人之大欲也。人生而有身。知而有情。身体必有养也,情好必有乐也。虽圣人不免焉。故名之需。而象辞所谓君子以饮食宴乐者也。此辞之所指。含义甚广。为水为雨。为泉为云。皆坎也。视其所止而别之也。在地曰水。在空曰雨。在山曰泉。在天日云。一物而四名。且不止四也。凡此类者。皆得象焉。以坎先乾。则云天之象也。夫天与云。同其位也。乾之与坎。一上一下。亦同其气。故云天为需。言同气相求。同位相应。此数之自然。理之自至也。天与云同。气流德合。则其相需也。数理使然。天不为生物之主乎。无云雨以润泽之。则不生。天不为化物之宰乎。无云雨以蒸湿之。则不化。生也必得水之养。化也必得水之濡。有日之暄也。必得云之荫。有风之燥也。必得雨之溉。是天之需于云。而云亦因所需而需之。则云不自成。天之所化也。故坤得乾而变坎。土得水而蒸云。亦相需以成也。由天地之需。而万物生化。由人物之需。而大道流行。故需卦以云上天而成象。而君子则以饮食宴乐而成德也。夫需之于人。亦孔多矣。独举饮食宴乐者。谓情之不可止。而欲之不可纵也。情性之宜和。而物好之宜审也。饮食者。情之所需。身之养也。宴乐者。欲之所需。性之和也。人生必求其合道也。故节欲以适情制以顺性。性者正也。中也。以性主情。中正之道也。求者应之。而不许奢。待者予之,而不许汰。发乎情者止乎礼。发乎欲者、调乎乐。礼乐者。人道之始也。中和之至也。中以同于性。和以正乎情。情正而复于性。则人道之成也。故君子不弃饮食。不废宴乐。将因以调情性也。乾之刚健。性之体也。坎之险陷。情之用也。有乾在内。则坎不为险。有性在中。则情不为害。此君子因需而立饮食之礼。制宴乐之乐也。阴阳相接。刚柔相洽。人事之和。人道之正。此天下之所以治也。万物之所以生成也。天地之所以位育也。一道立而众善随之。故君子不可不格物也。物者。所需之宾也。主不害宾。宾不毒主。相安以生。相乐以育。则格物之至也。格者。明辨之而生成之。各得其所。而同乐夫天命也。书所谓格于上下是也。必有道焉以化之。有德焉以怀之。有典则焉以循历之。有礼乐焉以鼓舞振作之。是皆格物之事也。故需象释文。而举饮食宴乐。明君子之行。以孚亨贞之吉也。既亨且吉而免于困穷。复中以正。而成其道德。则饮食之不匮。宴乐之有方。又在言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