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九章:山水蒙(卦)

又蒙卦六爻。唯二上两爻为阳。中隔一坤。亦如屯。而上下殊。则其道异。内坎外艮。坎为阴。九二在中。是内刚也。阳以刚行。而止于艮。艮阳在上。阳明下照。故有亨象。而内刚宜利贞。外明宜达亨。上为阳明。宜事神。下有其应。宜得闻道。此童蒙有求。而初筮得告。然阴阳杂处。

上下不当。远近相违。虽明于上。而下茫茫。虽刚在中。而外昧昧。故易于昏迷。时生疑猜。乃有再三渎不告之语。明其决疑不可自疑。去蒙不可自蒙。必晓于正变之途。慎于顺逆之道。以利贞之行。成明亨之观。方不困于蒙。而能养其正也。

彖曰: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也。言蒙以坎险而遇艮止。行知顺逆。不泥于物。故曰时中。时中者。至道也。天下之至德也。人之所以成圣者。在乎时中。谓能以时而中也。执一则乖时中。故居子中庸。必以时中。时顺则顺。时逆则逆。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初无所滞。而复不失中道。乃曰时中。蒙之能亨。即以行时中而永亨也。童蒙求我。乃志所感应。以蒙由变之正。由蒙而明。必两相应。乃见其功。我不往求。而童来求。正因逆顺道异。正变情殊。以往易来。以明待暗。两志相得。有如桴鼓。故曰志应。以行止皆当。遇合相从。无曲折逢迎之嫌。无委蛇追逐之累。故称志应。而见蒙之所行也。初筮以刚中而告。以孚志应之义。人之与神。正如童之求我也。再三不告渎蒙者。谓喷神为自疑。疑则愈蒙。本求明而愈蒙。安用筮为。故曰渎蒙。为其渎而蒙也。如人有不知。师已教之。乃疑师言。而再三问询。必愈趋愈惑。愈辨愈昏。此所以为渎蒙也。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一则不得二之。况再三乎。即卦象。上下二阳。差相呼应。若更纷之。将安以合。神赖人诚。而传其灵。纷杂之私。人无诚信矣。故初筮告。再三则坟而不告矣。蒙之所以用者。在此一耳。一也。中也。止也。道以所以着也。合一与止。乃为正字。中道以行。正义以守。此君子之于蒙、有所养也。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夫蒙之难者。以其杂也。其行之顺逆。道之正变。不易别也。故必有养焉。养其用变为正。处逆为顺。则由蒙而明。由童入圣。由人合天。斯易教之大旨也。而独昭于蒙。以童之求知。惑之求辨。乃释蒙之有养。则明夫圣人之功。在立人道。以尽其天性。故曰圣功也。养正者。谓养之以复于正。以其当变。或忘正也。以其当蒙。或不见正也。故贵在养。因蒙寓养。有上下之别。在上曰教养。在下曰修养。皆蒙之所先也。而其义澈于物之初生。得养始育。不得其养。不全其生。唯圣人位育。并天地生成。故养正之功。称曰圣功。犹之养生之功曰天德也。蒙而求知。惑而求辨。此养正之及时也。时而不养。则终蒙惑。养而不正。亦终蒙惑。唯养正之功。斯所以为圣矣。此蒙彖辞大意。不外示圣人易教主旨。而最宜知者。则蒙为处变以守正。顺时以行中。诚己以敬于神。立志以明于教学。敦行以尽其性情。成业以达其道德。数者之义。概括彖辞中。而中庸绍述之。学者读此。当并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