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教附往》
此文所指最精。要细读。蒙卦为易经大用之例。易重在卜吉凶。测顺逆。故蒙辞有初筮三渎之语。皆举例也。明易之所以致用。即本于蒙。而六十四卦之变用。即首于蒙。蒙即屯之反。合全易反正共三十六卦。上经十八。下经十八。以符周天数。此文王易之大序。而先着其旨于蒙。蒙屯两卦。宝一卦。屯为阳本正。蒙为阳之变。变则阴。故用阴。阴逆行。故蒙之行以逆。此后天异先天者也。先天无此分别。皆顺行。后天则顺逆并行。各有所宜。此夫子明主宾之别。动静之殊也。即按之用世亦同。时蒙昧巳极。而我与童蒙所处异地。不可错我为童蒙也。若失其主。则反为童蒙所弄。辞旨甚明。故以二求字。指主宾之用异也。而问神亦示其道。初筮告。再三不告。亦以之易蔽也。蒙者、由人道以启天道。若人道失主。则不独不能启天。反受其蔽。故辞文明言之。而艮坎之合。尤见其进止之有宜否。此山下出泉。必待君子之果行育德。德行不足。泉之出山。将安为乎。
又曰、此文所包最广。而为全易最要之例。上古人道立教之始。即此义。故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所谓神道设教。乃指卜筮以辨蒙惑也。乃为开民智。非为愚民也。而今人诚为迷信。诚厚诬圣人。盖不读易。不知神道二字之义。以索隐行怪而疑神道。岂非妄乎。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申释蒙卦象、明人道之应天时。而有所为也。盖蒙之象。为山下泉流。泉者、水也。动也。山者、土也。静也。水在土下。静居动上。此其为蒙也。生而不畅。行而有阻。昧然末明。蠢焉末达。如物之蒙昧。而气之不充。神之不用。则茫然无可为。童然无所知。是欲未能进。欲明而不见光。则其所持之不盈。所本之未足。必有其养育之道。牖启之方。以反求诸躬。而实立其德。乃可以应夫时。以善其道。因乎地以致其功。故圣人于此、而勖人以果行育德也。夫行有不达。蒙也。果则蒙抉而无不达。德有不充。蒙也。育则蒙开而无不充。以己所能。解时之困。超地之障。则君子之道也。故果行以求明。育德以求用。明则无昧。用则全生。此君子处蒙而不害。且因蒙而成其亨。以全其利贞也。利贞者德行之始。亨者、德行之成。此果行育德为蒙卦中必有之义。不独君子所行。凡人道无不如是。设遇蒙而不果之育之。德行无成。将何以发蒙耶。蒙之为昧也。将以求明为障也。将以求通。通明之道。本乎德行。德行既立。则道行在我。用成在时。而动静咸宜。水土自在。不相悖也。故比之童之求师。人之事神。有其指引。则不罹于险。得其训迪。则不困于蔽。故圣人因蒙而以神道设教以服天下。为神之歆有德。主有诚。诚信既孚。德行不爽。则人能通神。童能继师。出坎而登。拾艮而行。则蒙亨之象。正犹屯之全德。而有坤之厚。离之明。为光为用。恰得其时地矣。故君子一语。易之教也。人道之纲领也。世有治乱。数有通塞。君子履之。亳无所滞。此象辞之旨。示人以处世之道。而指其顺逆之途。告人以应时之方。而归于利贞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