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九章:山水蒙(卦)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言失其顺应之正也。以其逆于道。悖于德。而徒求其欲。则桑中濮上之行。将何以善其后哉。此有戒于取女者也。夫人之情。必正于性。方为中和之德。天地之气。必依于理。方孚阴阳之道。乾曰利贞者。性情也。贞以为利。则性以制情之道。果不贞。安有利。果忘性。安正情。情欲横流。乃灭其性。贞节不固。乃失其利。故六三之无攸利。以无贞也。

屯之所以为顺者。女子贞也。蒙之所以不顺者。女不贞也。不贞之女。乃害其家。则无攸利。必慎于其始也。以常贞德为亡本。本亡则生不全。蒙之初生。先折其本。将何以自全乎。故不贞。又不独女子之害于而家也。人之不贞。丧身败名。政之不贞。失国乱世。皆以蒙昧之极。徒知徇情逐欲。更无求明之心。逆行倒施。以迄危亡而已。故六三之占。乃蒙之过。而无论何事。皆不利。以其行之不顺。变之不复于正矣。

六四:困蒙,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四爻辞也。本爻似九二而大异。包与困殊也。困蒙者。蒙而困也。六四以重阴值时。而与九二不接。以下卦之终。交上卦之际。而与初爻不调。困于阴郁。不克自明。虽居艮止之道。而忘静止之义。徒以自困。不脱于蒙。斯为吝也。盖困者、必求通。蒙者、必求明。六四非当。元师之教。无友之辅。困而不达。蒙而不启。则虽有心。徒为虚愿。不得其道。则无所适从。不遇其合。则无所导引。此困蒙之为吝也。几称吝者。必其啬而不达。滞而不通。或吝于道。或吝于德。或吝于天。或吝于人。皆道之穷也。往之不能进。退之不能已。彳于踟蹑。莫或为力。此所以成吝也。以处夫否塞之秋。逢诸险阻之地。欲行而难息。欲止而难息。心扰扰焉。无所可否。志碌碌焉。无所从违。如人之吝惜也。故曰吝。以其事之可耻也。夫蒙而困。自贻伊戚。其吝也。乃其自误。盖处蒙而忘求明。求之而不得其道。浑浑噩噩。骛于虚远。泄泄蠢蠢。不知实践。乃自坠于阱。自触于罗。不得振拔。以终困焉。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独者,己之过也。达实者。于处而忘近。骛于外而昧势也。故其吝也。不亦宜乎。此圣人教人处蒙之@自休也。本可不困。因自用而困。本可脱蒙。因务处而蒙。此吝之为自作孽也。

六五:童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五爻辞也。蒙卦阳从阴行。其正位为五爻。而当应则二爻。盖二爻为内卦正位。反属九。五爻为外卦正位。反属六则六五为坤之外。九二为乾之内。坤外乾内。乃阳内阴外之象。故六五虽正而非当。以阳逆行从阴也。然六五虽不当。而仍主全卦。蒙彖辞曰童蒙此爻亦曰童蒙。可见其为主象矣。蒙者皆当作童蒙解。而六五一爻尤称。故与彖辞同。蒙之言童。非终蒙也。求父师之教育。以复其明。则不蒙矣。故童蒙为吉。六五既主全卦。得位之正。有时之宜。而内有九二之应。又在艮止之中。得静思之旨。虽童蒙仍不乖于吉。以童心无伪。童行无诈。直以为德。厚以为用。虽蒙犹贤。此比之稚子不失天真之时。虽其行不彰。其功不大。而顺夫所生。守夫本分。则其所成必良。所动必正。有师保之相。教育之资。则某生全之德。实天所予。而生成之道。亦时所为。顺天应时。安居默行。虽初为蒙。终必大明。故为吉也。夫童蒙之名。与其实孚则内行无亏。天真之美。赤子之心。不为欲诱。不为物役。纯然初民之时。混沌末凿。虽善恶末判。而仍为善。以无恶则近善矣。既悠然无为。净焉无私。则本乎行言之真。息乎生乐之域。初无所贪冀。无所忮求。则无吉凶可言。而仍不离于吉也。故曰顺天者吉。顺而不与时件。不与物害。则其吉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