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九章:山水蒙(卦)

象曰:子克家,刚柔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节者发而中节也。阴阳相当。而包蒙相应也。故曰刚柔节也。虽指子克家一句。实括全爻辞也。而因子克家。足明其相得有功。子能报恩。则父母之教不辜矣。以见阴阳相感。恩德相报。人道之本。天理之正也。而包蒙之辞。尤见其道之广大。如天之覆。如地之载。以其不弃蒙远蒙。包涵之。抱持之。以生之成之全之也。则其所得者。亦必如之。圣人以此立教。,而首自家教。其不仅为释卦也欤。

《宗主附注》

蒙者气数。演蒙之辞。则人事也。人事必顺天时、而定进止。故圣人假蒙以立教。因蒙以明数也。盖人事自有顺逆之分。果尝不利之时。必求某所利之道。不得无偏于平日。而希侥幸于一时。故天数如何。皆以人事应之。趋吉避凶。去蒙就明。乃人道之本旨。亦易教之大则。无问天时否泰。运数剥愎。其所处之宜者皆吉。不宜者皆凶。盖所谓吉凶。皆人事宜否所致。不以天时为咎也。此道为济天之穷。而见人事之重要。非仅空言休咎巳也。读易者必先明此义。庶母悖乎圣入立教之微意耳。

又曰。蒙卦为上艮下坎。而其关系卦则有屯、有革、有家人、有愎。盖一卦有先后天之殊。有升降之别。有此类、有对偶之差。即如卦爻辞。九二所谓包蒙子克家。为其有关各卦之义也。以艮之先天对觅。而后天变巽。艮之后天对坤。而其本位为震。此包有地雷愎象也。坎之先天为坤。而对离。故有风火家人乏象。而其正对则火革。以山泽水火为八宫正对也。故有革愎之义。子克家。革且愎也。家家人也。纳妇亦属家人。而兼同人之象。以天火之关先后天也。艮之位也。坎之对也。故不曰成家、而曰克者。以其有所革。有所复。犹克己愎礼之蠹。克乃复也。释文谓刚柔也。节亦作接。其义通也。凡有节者。必有所接。必介于两者之间。如竹之节。为上下接也。以蒙九二。阴阳在抱。刚柔相接。而得其度。乃不失其节。以不过也。又无不及,恰得其中和而合好。恰得其生全而感应。如夫得贤妇。家得孝子。虽蒙于先。必明于后也。故有克义。而重在包蒙。包而得中道也。故曰包涵抱育。皆由仁德成之。则所化者。亦贤孝矣。慈孝相承。和顺相应。一家之福。即人类之幸。此圣人言教。必始于家。而言治平、必始于齐家也。家道成、而人道立矣。则蒙养之为圣功。于家教尤可见焉。此九二之吉。实大吉矣乎。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三爻辞也。,凡卦爻吉凶利害。关乎阴阳分介。如蒙九二。以刚柔相得而皆吉。虽蒙无害。至六三则不然。三为阳位。六为阴爻。处内卦之上。失应承之时。故不利于行。以其不相得也。爻辞所称。盖明其不当也。以阴行阳。阳之微。遇阴之盛。阴不自巽。而藐视乎阳。又遇阳之游气。浪荡牵引。乃使阴不自固。易失其守。是以比之妇不守贞。而羡金夫也。夫妇者、从一而终。贫贱不怨。此所以为贞也。贞者、信也。固也。守信自固。乃妇女之德。今六三之象。阴荡悦阳。不有其德。犹妇女之不贞。但求华富美好之欲。而忘其洁静之身。则为之夫者。其得家道之正乎。故不用取女也。娶妻之娶、古同取。娶女而逢荡妇。则夫妇之不和。可以预知。不用取女。正以女之失德也。盖六三之蒙。女之昧也。艮之变巽。有女而无妇德。以金夫之可慕。忘玉体之无玷。乃以躬徇财。以行逐欲。蒙之又蔽。陷之弥深。其嗜欲之所极。则乱家亡。国而有余。初不止夫妇之失和也。故日无攸利。言无所利。则有所害。利害相随。害之所至。必因物欲。以欲求物。害莫大焉。然不曰害、而曰无利者。正望人之自遏其欲。而勿迷于女色也。辞以示教也。勿用者、禁戒之语。虽有来求者。亦勿近也。为其蒙之甚。而不能自育其德。此则贵我之行果。果以绝之。则不致害。不过无利而已。绝之不果。而溺其色。则将随而丧身辱家。宁止无利已哉。此圣人末尽之意在言外矣。以六三之不得应。而上九之不相配。故成此象。阴原乐阳。而必出于正。今舍正道而求私情之通。是逆也。不顺也。阳者上行。阴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悖逆。故妻背其夫而别贪所好。此卦爻本义。亦人道之变也。变者贵反于正。六二愈变愈离。其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