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九章:山水蒙(卦)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阳不自刚。而下从九二。阴不以阻。而旁挈六三。阴阳相从。刚柔相应。故成顺巽之象。正如童蒙。克率父师之教也。人类之吉者。必居上而自卑。处贵而自贱。不骄其位。不恃其才。方得人之悦服。而能受其教育。为其克顺以巽也。六五处外卦之正。为全卦之主。而能以阳从阴。以上礼下。虽蒙于阴。而顺乎势。虽居其位。而能巽其行。故有顺巽之德。而得占为吉也。艮变对巽。乾易为坤。皆顺巽之义。蒙卦之用。皆以顺为正。而有逆者。亦必复于顺。有变者。亦必反于正。不乖顺正则蒙为吉。否则凶矣。故蒙有天道。有人道。人道必以利贞为本。故六五以顺巽为吉。即彖辞全章。与象辞总释。其义皆于此爻见之。彖辞之蒙以养正。象辞之果行育德。则此爻之所以称吉也。唯其养正。则童蒙可克家。唯其育德。则利贞达于蒙亨。故重在人事也。此圣人易教之始义。虽只童蒙吉三字。足以喻全卦之用。占之者当知所宜矣。

上九:击蒙,不利利为寇。利御寇。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上九爻辞也。非蒙上九淼辞也。蒙卦辞旨。不以明启蒙。以人济时。此圣人立教苦心。非徒演吉凶利害也。故讲蒙之用。反者。使知求之。对者。使知鉴人。求己;则知所得失。鉴人。则明其逆顺。无非欲解蒙释惑。而就于昭昭。定危扶颠。而措于安安。以人力致其功。以天时见其效。故六爻之辞义。皆主于教育。而末以其蒙弃之、或责之也。盖人之称三才。以能位育也。位育者。不分所施之大小。所受之厚薄。一体同仁。是天地之心也。然亦有说焉。天地好生而不去杀。圣人好仁而不去兵。则栽者宜培。倾者宜覆。天之道也。善者有赏。恶者有诛。人之道也。教而不改。则求于刑。示而无儆。则加之伐。以申法纪。正行为。安良民。定邦国。不能不宽猛并用。恩威兼施。观于上九击蒙之辞。可以见人道之有权矣。夫蒙、皆以教觉之。以德养之。其过者以刑正之。此前各爻辞之所指也。末有以击之者。而上九则竟言击蒙。盖亦有不得已之道焉。以教之不听。养之不化。刑之不改。恩之所施。宽有所限。则不出于击。必受蒙之害。处可击而不击。犹可教不教。可养不养。可刑不刑。自失其道。乃终于蒙。此击蒙之宜于时矣。非蒙之虑。而唯击之贵。以一击则蒙解。而道乃明。正如盗匪来寇。必有一击。而后足以自免也。故曰不利为寇。利御寇。言御寇者。击蒙之事也。夫寇者、为人之害也。而御之、所以止其害。而保其民。除暴以安良善。仍蒙养育德之功。故上九以御寇释击蒙之义也。上九、以阳居上位。高而有所瞩。刚而有所为。以阳儆阴。上临下。此执政之位。而戡乱之时也。既非家庭教养之时。亦异师弟教学之事。当其蒙者。既非刑罚桎楛之喻。亦非渎狎不告之伦。则戒之不宜轻。御之不得缓。此击之所急。而御寇之不遑矣。以居其位。乘其时。不太过以徇蒙为非。不不及以包蒙养患。彼非童蒙之无识。亦异困蒙之无能。纵之则害及国家。容之则优于众庶。此蒙之甚至于为寇。焉得不击之御之乎。况人道者。应时顺天。以期于平。逆则求其顺。变则求其正。顺正之道。乃易教之大则。以蒙而为寇。逆之至也。变之剧也。不有击御。将奚以顺逆而正变哉。若处蒙寇之时。而忘击御之备。已悖矣。再随其蒙、而自为寇。则尤悖也。故上九之占。只利御寇。而不利为寇。为寇自悖。且害其身。宁止不利耶。以时虽蒙而当击。虽寇而当御。则不当者。必有害矣。故辞明其利。而隐喻其害。盖以示顺逆之道也。顺乎击御则利。逆而从蒙寇则害。主客既分。吉凶自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