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此一穷字。括尽一切。凡天地万物、皆由之以穷也。盖坤为阴之主。万物之母。而承乾以为生化者也。今不承顺乾且陵逼之。以与乾战。则生化之机息。而万物之命绝矣。故曰道穷。言天地皆以道生。道穷刚天地且尽。何况物乎。此上六一爻。为天地之穷。亦万物之穷也。其祸皆由于阴极。而阳不任受也。阳之与阴。必相涵育。以成匹偶。乃不失其序。阳既不能止阴之上犯。复不任受其陵逼。降而与争。则阴阳皆乖。而纲纪以失。道之穷也。不亦宜乎。道者道也。失其进退。何以举足。此不能行而同毁也。故阴者、不可长也。坤者不可先也。动静刚柔之道也。阴长于阳。则不能顺阳。坤先于乾。则不能随乾。先迷失道。悖逆争强。此终成战败之象也。果战而胜。则阴阳倒植。天下无此理。故战必败。而向归于尽也。
夫阴之不能先阳而自动者。非有所制也。乃气数生化自然之序也。太极之先。无所分阴与阳。而元精之动。则唯阳气。故阴者后阳而生。如善与恶。吉与凶。其末兆也、无所分。而纯一之德。中和之精。则唯善与吉耳。恶凶皆后生者。故曰至善。曰元吉。明其初也。元阳在先。而阴居后。由一生二。乃有二元。然元阴不得先元阳也。果以后天生化言。则阳自阴出。如子生母。若以先天本来言。则阴以阳成。如月以日明。言道者必探本。不得以后天分先后也。故先天之象。可名纯阳。不可名纯阴。犹性之为至善。德之名元吉也。此生化定则。非人能为之先后。苟违是则。则生化绝。天地毁。阴阳尽。而宇宙混沌矣。然仍复于先天元阳之境。阴气且消灭无存。必待元阳一动。而后阴复生焉。此变化之序。不得错也。苟错之也。则两仪不得分。太极无以成。而混沌终不复明矣。故阳亢所害者阳耳。无与于阴。阴极则害加于阳。而牵以俱尽。此龙战之象。不见于乾上九。而见坤上六也。以阳不与阳争。而阴则必争于阳。阳极则自变阴。而阴则必以阳战而后变。此亦生化之道不同也。坤之上六。穷必变矣。而乃先与乾战。不似乾上九之自悔而已。末尝与坤战也。盖乾上九、尚未有坤之敌体也。上九而后。始成坤象。坤至上六。遂反而陵乾矣。此亦处势之殊也。且阳主升。阴主降。阳者顺行。阴则逆行。一顺一逆。相遇成战。此后天之象也。若先天则无之。故坤上六以极而逼乾。乾上九无所逼坤也。顺逆之情既异。而战争之祸。乃以阴极而起也。故世之治也。不有征伐之事。其乱也。始见战争之端。以阴盛则逆行而犯、上也。故善者无吝。吉者无悔。天下之理然也。阴道之不可长也如此。以六五之正。而过则成上六之灾。慎哉其不可过也。果守中不失。居正不偏。则以黄裳独着其色。统天下而同归。浃万物而同化。坤德至矣尽矣。奈何有玄黄之杂。为战血之殃哉。地者后天当万物之主。为中正之道。以其能代天也。黄裳在下而通天。居中而御外。为一切之所仰者。见其守中致一之德也。失中则失德。失德则丧位辱身。相连而及。甚矣用之不可过也。君子观于坤上六。则知所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