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利永贞。
孔子《宣圣讲义》
易道以阴阳交合为主。而往来必有所极。极则必变。故其行也。循环往复。以至无尽。而乾坤二卦为之纲领。阳极变阴。则乾变为坤。阴极变阳。则坤反于乾。此定序也。坤爻至上六。其道已穷。其数已极。则变而之乾。为坤消以复于乾之象。以其有坤元存。不随数而尽。卦虽消。其元不灭。则坤之大用永不失。故有用六之象。以见坤元永存也。乾至上九消而为坤。而乾元不灭。乃有用九之占。坤至上六。卦爻俱尽。而用六。亦如乾之用九。以示阴阳二元。非随形物生灭者也。曰元。曰用。言元之无形。而用可见也。卦爻形也。用者无形而见于有形。六十四卦。唯乾坤有此象焉。以元气之存于天地也。用六者、坤元本来之用。与乾元同不生不灭。而以成地之德用者。故曰利永贞。永贞者、长保大地之德。而独具安贞之吉也。以坤本静顺之义。为承乾之行。而坤元则其体也。其用尤先于坤卦各爻。坤卦爻之德。皆率循之而成用。然卦爻因时位之异。则功用有殊。若用六。以坤元之德。无时位之差。共见于外也。恒悠久不变不二。此所谓利永贞也。坤虽以象为德。而坤元始终如一。故能恒永悠久以不息此同乾元之德也。二元皆至精至一。永久不易。至中至诚。至善至吉。以达无尽也。唯其保太和。得长生。与太极同体用故也。此用六之象。在卦爻之外也。天地虽大。以形而有生灭。以数而有消息。而元气不以形生灭。不随数消息。故能永贞且利也。此天下之至德也。夫坤之数以六为用。亦本元气之用也。坤六乾九。即二元之本用。为阴阳之至用也。不独乾坤以其用成用。其他各卦皆然。而独乾坤二卦为主。则以用必依事物成。而生化之主。必属天地也。故用六者。凡阴卦之所同秉也。而皆本于坤。坤之用六。非限于一卦六爻。而坤元之行。亦非止于一卦六爻。故用六之象。超坤之上。而包括坤以下之卦爻也。则辞所谓利永贞者。不仅为坤言也。凡坤类之卦。皆得引之以为占也。故用六之占。坤元之德也。犹用九为乾元之德。而非乾之所独有也。后人多误指为乾坤之变例。拟附丽上九上六二爻者。昧乎二元之在二卦先也。二元即两仪也。二用即两仪之德。八卦所自出也。故易特拈出于乾坤二卦之外。以明其大用。示其至德也。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言永贞之利。异乎他利。而用六之用。别于他用也。卦辞之称大者。唯乾当之。为其无外。凡天下之物。莫不覆也。坤之为德。承天时行。虽曰无疆。犹有方也。而乾则无方。坤之用六。同于乾矣。故曰大焉。比于大哉乾元也。坤者代终。用六尤为有始有终。故永贞诚能终矣。络复于始。坤元不息之德也。故曰大终。且物之生灭者。始终不一。数之消长者。先后不同。唯坤元以至一至中。行无尽无极。有天下之本。立天下之极。守天下之中。其德用即在能终也。大终二字。颂其用之无尽。而克终天下之终。是曰大终。犹太极之名极也。古大太二字同。义无别用。凡名大者。皆用太字。意言其至也。夫坤元用六。其德至静。共道至虚。其守至贞。其行至顺。则其见也。无名无形。而其所成。乃莫与京。以其至柔而成至刚。至静而动无疆。至贞而行无量。至顺而并于健。至内而包乎八荒。故以无为而功莫与之争。形而生化莫尽。以坤元之体。成乾元之用。以永贞之利。孚大终之称。以承顺之行。而见其神妙于静动也。故用六之象。为天下生化既成也。为天地运行之有终也。为万物生灭之所穷通也。故立于至中。及于元穷。道主于神。而德达于无垠。此复乾之象。而见至利之亨于一切。以坤之交乾。而见元气之不绝。在人为德至。为道立。为至诚。为无息。为性善之所见。为中和而孚精一。故二元者,开合也。虚实也。其大无外。其细无极也。乾元用九。以开其始。坤元用六。以复于不息。天为行其神。地为凝其形。九以用其阳。六以用其阴。九六之既合。生化于是乎成。始终于是乎名。此元气之所至。而元德之所行。故用六永贞之大终。同于用九之上治也。利而能永。终而克大。此固坤元之德。而达安贞之至。盖内明其性。始外善其事。内有所守。始外无所滞。君子成德达道。必正性命为本。保太和为基。先利贞之行。而后成元亨之期。自坤顺以为己。至乾健斯无不宜。有乾惕以自强不息。庶永贞而称大终之辞。故乾坤备乎道德。而为君子所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