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以重阳而成六位。阳之极则易变为阴。乾之象必变为坤。以其体阳。其用必阴。乾体纯阳。其用必见于坤。如日光、必映于月。云之雨必着于土。气之自然者也。故乾象虽不变。而主天下之变。气虽末化。而开天下之化。以其处极位。有极体。遇时必变化也。夫乾之变化。非如他卦也。他卦变化出于乾坤。乾之变化无所出也。无所出者。言在后天为独尊大。无所承也。然无所承。而有所本。本于先天之气耳。先天之气无名。以气也。先天也。皆后天之名名之。故无名。无名而欲名之故曰道。乾之所本道耳。故乾之变化。本于道。道之变化。自然者也。无变而变。无化而化。虽有变化。不见变化。乾之重阳。仍如故也。极体极位。仍如故也。而变化者所见之用也。故夏变而暑。冬变而寒。天如故也。云化而雨。气化而风。天如故也。日出而朝。月出而夕。天如故也。雨少而旱。雪多而水。天如故也。所变者皆见于用。见于天之下。物之上。于天末尝变也。而实主变化也。故寒暑风雨、天道也。朝夕旱冰、天道也。自然而变。自然而化。天不自变化也。故乾不变化而主变化。本道以变化。此所谓道变化也。道变而变。道化而化。一变天下同变。一化天下同化。有生有气。有名有物。则皆随之变化。而人为尤着也。以人居天地之中。当变化之冲。凡天之变化。必见于地。故必先及人。人亦随天道变化。此生死之序。夭寿之数。穷通之殊。智愚之判。莫不随天道而定其分也。然亦有其不变不化者存焉。以受生而得其中气。同于乾元之气也。变化者、谓之命。不变化者、谓之性。性则体也。命则用也。天下有生之物。无不有形神之分。此既后天之定则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在外而主动。神在中而主静。以后天先形。故阴在阳先。二者合而生。分而化唯入最明。以其受于天地者最全也。以其全。则其见也着。其存也明。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天地之气。由人可以测之。不问其为形神。为显隐也。故乾之变化。可徵于人身。而见于人之性命。性命固非人所独具。而唯人最显耳。夫性者、本天之道。因神之用。虚灵光明者也。命者因地之质。得形之全。方正凝重者也。而皆分于一道。成于二气。合之为生。伪全身。分之为上下。为内外。此与乾象同也。故性不变而永存。命随变而时化。因天之常变。而为人之性命。则因乾之变化。而可以正人之性命。此气所流。德所薄。一贯者也。夫受天地而生、而有性命。曷为而有所正哉。此圣入立教之微意。而所以明人道也。天至诚不二者也。人则有诚不诚。有二不二。天道变而不失其常。人则变而易失其常。此因有物欲也。性生情。情生欲。性生静。情生动。性隐情显。性微情着。故情恒夺性。欲恒乱心。此鉴于天之变。而必有以正其心也。正心在于人道之修持。修而后诚,诚而后正。故圣人为之立教。而特着一正字也。。性命同源异流。不正则失中和。中者性之体。天下之大本。和者、情之用。天下之达德。中和者、性命之正也。因乾道变化。变面失其常。则教人以致中和。虽变不失其正。虽变不失其正。此立教之主旨。而说易之第一义也。故性命不得失于中和。而变化不得违于道。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人也者天之心也。人不失中和。则天不变。虽寒暑不害。风两不灾。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伤于物。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非夸也。实也。实践之事。本乎人性。成乎人情。自然而然者也。故因乾之变化。而推及人之正性命。因人之正性命。而归于保合太和。保合太和耶致中和也。夫中天下之本也。不待于人。唯和则独重人事。以性者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纯乎无为。而情则待于正。此中庸以发而中节为和也。发而中节。不失其和。乃复于中。此所谓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和而曰太。以其体天也。故曰保合。言人道中和。以合天道中和。天人同顺乃为太和。此正性命之功。而见于保太和以合乾道变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