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之当于隐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违于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贞之道。尽人以合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天之序也。在人则先利贞、而后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修己以成诚。然后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后正人正国。修己以全生。然后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贞始。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为训也。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变化?则如万物之生死变化。亳无自主。展转消亡而已。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与立。而后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贞先于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气流德薄。而为万物之灵。故其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无疆。至诚不二。然后内有其道。外见其德。内见性命之正以达利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后人道以尽。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称也。故象辞于利贞之后。继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之占。即元亨继利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圣人孰能与于斯。此乾言人道、必以君圣为象。非徒位之尊也。时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盖以合天道而能自修。立入道而能顺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尧舜之事也。故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乾之彖辞。实发大同之义。祟揖让之制。喻人以处乱君之世。贵革命之举者也。故此数语。始于天。而成于人。本于自修。而至于治平。先于利贞。而及于元亨。明于处变。而广于反正。其义微而心言精。意深而文宛。非仅释乾卦。而乾卦自见。盖所取以为主者。
则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而反复。四则乃革。反复利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复性命之正中和之物。乃革变化之时。位育之道。一内一外。一显一隐。一在乘时。一在得位。用异而体不殊也。此道之所见。乾之所为。观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着易、以见其志。首揭之于此。宜细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宗主附往》
天道不常而有常。人事则常而无常。故易卦只重三四两爻也。以天地之气。虚空往来。无所是非善恶。唯人在中。乃受某感合耳。如人事不能顺承。则吉凶祸福见焉。否则无所谓吉凶祸福见焉。以无人则不生此吉凶祸福也。唯人居中。上通天阳。下接地阴。天它以交阴阳以合。后天事物。乃生乃化。阴阳二气。非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离。既有善、则有恶。故有吉福自有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离。既有善。则有恶。故有吉福。自有凶祸。以在气交之中。应气变之数。皆人所致所承。他物不过受人之影响耳。正如一卦。上五与初二四爻。均藉三四二爻、而后通接其吉凶亦因之而后见。若无中爻、则上下隔绝。天地不交。有何数可言耶。此在后天之中。一切变化。皆在人事。人事之如何。操之人心。人心之如何。既在乎人欲。故欲为天下大病。而利害见焉。利者害之偶。有利则有害。若求全利。只有取义。义亦利之别名。唯义者无不利。羲无不利、既无事不利。以相宜也。宜此宜彼、无不宜也。以其至中至当。无偏无私。故无不宜。故谓之义。谓之大利。若有一不宜,则非义非利。乃为害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今人不知义。而妄求利。利未得。而害先至。失人道之正。而背天地之和。乖阴阳之时。此所谓种祸根也。天下唯平乃治。故大学曰平天下。非以力平之。以心平之也。心平者人已皆平。无稍偏颇也。果稍偏、则不平。故天下之乱。必由人心不平。人心不平。由政治不平。不平则必争。争则必乱。此不待事见。而可知其必至也。未有由一已智力能平天下者。况智力尚不足乎。故求治。恐去治远。而离乱近矣。在天宁何心耶。视人之所为而已。否则岂徒一人之吉凶祸福哉。自来儒者。言道之大原出于天。与道家言天法逍。二者异同。实末明易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