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章:乾为天(卦)

德之孤。故爻情必取于合。爻用必生于应。上之与初。一终一始。既不连并。又非对应。是极位也。非人所宜。偏则有过。极则有变。二者皆失道、而乖中和。虽有其位。与无位等。以不用也。夫乾阳而龙德神。有生之功。主始之象。必以用见道。不用将何见乎。故潜与亢、皆不宜也。而六爻之用。,始于二。极于五。此即天地生化之精。见于生成之数者也。二五构精。妙合而凝。天下万物。于焉生成。二者阴之正也。五者阳之中也。此坤主二。乾主五。行于三四。以成人道。阳三阴四。阳三阴四。中正之位。乃人道代天地。而离坎代乾坤也。故一卦有六爻。有八卦在焉。内坤外乾。卦之主也。巽震在下。艮兑在下。坎离在中。爻之主也。而先天则以震离辰罟对。巽坎兑居上。以卦六位合八卦也。爻位见其用。卦位见其体。二者合观。乃见其变。此六爻各有象也。而六十四卦。以后天为主。故爻辞本之。皆以位合乎爻。爻合乎数。数合乎气。气至乃至。气行乃行。气止乃止。此大例也。用九者、乾之大用也。凡阳爻皆九。皆属于乾。则其用皆乾之用。不问其为何卦爻也。卦爻虽多。而在阳爻皆用九。与阴爻用六。为全易大用之例。夫卦爻重在于用。用虽不一。而大用则同于乾坤。以万物皆生于天地也。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九六即阴阳也。凡有生化。不离阴阳。凡有用。不外九六。此天下所同。而卦爻一致者也。阳爻用九。阴爻用六。不问何卦。而唯乾坤着焉。以乾坤即阴阳也。天下生化之本。变化之根。大用见焉、如乾六爻皆九。为各爻用九最多数者。既以数论。自从多始。阳数极于九。用九亦天数自然之序。河图之象可证也。以卦爻言。则有先后天之序。先天不变左为一三五七九。右为二四六八十。均自下上。不过有奇偶之合。分初二之始也。若后天则主变。以气既分。而行遂异则阳自左上。一三五七九。始初终五爻。阴数自右下。四二十八六。始上终二爻。九五为阳数之正。六二为阴数之正。一上一下。各有中极。故阳用九。而极于五。阴用六。而极于二。阳自下上。至五爻为用之所见。阴自上下。至二爻、为数之所成。此上与初。一阴一阳。孤而无位。不为用也。乾卦皆阳爻。而用九以乾为本。故仍称龙。但用九者众矣。是群龙也。不属一卦。不限何位。是无首也。群龙无首。乃纯阳当道。光明充盈。无首者不为首也。不为首者。君位己虚。民皆自治。不待上治也。以皆纯阳无阴。纯善无恶。全乎天性。行乎天德。是大顺也。此不用首而吉也。天道之大。大道之至。过乎九五。而犹属阳。此其所以无首而吉也。盖阳位极于九五。而乾之未用尽。以不在九五内。则无位也。无位何首。其用未尽。则有德也。有德必吉。此用九居六爻之上。而得无首之占也。夫天降圣入。作之君师。为民之不齐。善恶之杂也。今天下皆圣善。奚用君师。而群龙者众善人也。在天界言。则出三界。在道德言。则纯至善。在易言。则太极之初也。其气至精其德至纯。故用于物。无不仁。用于事。无不善。此太一元气。天地中气。由乾之用。而寓乎各爻卦者也。乃名阳精。凡此所见。皆同于乾元。故释象曰乾元用九。以恐后人不知用九之义。特明揭乾元二字。盖用九即乾之元气之用也。而其象为圣治之世以天之大不为首。处天之尊不以位。故曰圣治。斯大顺之时也。然惜乎不成为卦也。以此寓至善之境。而见乾元体耳。故以附于乾。实则乾之先也。夫乾亦自此出。故九见焉。虽然九因乾用。乾因九用。舍乾将何见乎。此神以形灵。道以器行也。能明此理。则知此辞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