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曰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孔子《宣圣讲义》
乾卦六爻气自下上。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而以位时别其用、上下分其数。以过则失中。不及则去中。失与去、皆不当于位。不宜于时。故不良于用。不善其数。故爻六。而辞异占。象一、而德异应。性情各别。主宾殊道虽借阳爻。面爻之德不同。上下皆乾卦。而卦之用不一。此固气之所至数之所成。自然而然。自致而至者也。六爻之初在下。下则潜伏不出于地面。二始升于地。三四当中位。五当本位为极。过五则失中。故上为亢。亢则飞越。离于天矣。故不当位。此六爻之位有异。用有殊。德有差别。道有长短。以其皆阳爻。阳者气之清也。动而轻灵。升而邈冥。上下太空。飞腾而潜形。故名曰龙。以其生于水。而出于水。飞于天。而通于泉。此阳气之自然。为生机之最全。故比之龙。非真龙也。凡易名龙。皆指此气。而乾独象之。以虽生而末见形。虽始而末成。有而难名。虚而有精。乃象夫龙。唯在乾之末合坤也。夫乾纯阳、而有阴用。气所凝、而有物之功。其道甚神。而可以名。其德甚冥。而为天下之精。故比于龙焉。以在爻也。故不称天。以在六爻之卦也、故不称阳。以爻有阴阳。卦有上下。就其用而称之。非如三爻之乾也。故六爻皆以龙言。言龙即指阳也。即指乾之物也。不可泥此失彼。
初九阳在地下。故日潜龙。以不及位。故勿用。用见于位与时也。无位则不遇时可知矣。阳之用必时。非时失用。理之自然。故天下寂然。生机不萌。潜藏之象也。九二则阳已升。故曰见龙。见于外也。此言龙自见。非人见之。以初出于地。故曰在田。田者地也。不曰地两曰田者。以非坤而有坤用。盖二爻、坤之主位也。田有水犹浅。有土不深。初升之阳不得大用。其位使然。九三为人爻。当阳之时。居卦之中。顺天之道。因地之利为成用之时。而时贵中。进贵渐。守中不失。则德日盛。渐进不躁。则业日大。故龙可腾于空。而为霖雨。阳可发于物。而为生化。道之所适。机之所宜。唯君子必慎焉。以其最顺也。亨之象也。亨顺易骄。盛大难保。必慎以处之。乃不过于中和。故朝乾夕惕。敬慎将事。则无咎。无咎者、言不如是。言不如是。必有咎也。此辞假谀。故曰若。以属人爻。故专言人事。言人而天道自见。祸福之门。吉凶之枢。皆从人以喻天。言天道不离人事。而阳气至此为中正之时。龙德至此、为活泼之地。位时俱当。灵用无垠。德业有为。过失易见。此九三一爻。为人道之始。易教之基也。慎敬之训。大学诚意之功。中庸中和之德。莫异于是爻之辞。则可知圣人教人之心。精一危微之语。皆本此爻、演绎而表见者也。夫岂仅吉凶祸福之占哉。而易道、非人不明,天地之道非人事不着。天地以气数用。人事以德业昭。相应不差。其兆如影。此九三因阳爻阳位。而兴慎敬之戒也。夫阳极者、易为阴乘。盛极者易为衰侵。中则易偏。圆则易缺。此天道之序也。而君子鉴焉。故于此爻明着其辞。隐寓为教。其所谓修人道以率天。明人事以立命。彖所称正性命。保太和。前所释元亨之后。利贞继之。皆自此爻见其义也。岂仅一爻辞之用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