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章:乾为天(卦)

且爻六位分三才。而卦则分内外。虽一卦乃两卦也。以其体只三位。重之则合两卦。故有内外之分。或曰上下。或曰往来。亦一阴一阳也。故卦必明云某上某下。如乾曰乾上乾下。坤曰坤上坤下。实为一卦。而分上下。正以乾坤八卦而外。皆由上下两卦合成。八卦虽为本卦之重。而仍必分内外言也。虽一乾卦。而成自两乾。上之乾。与下之乾。异也。以其髑用不同。阴阳异数。故也。况上下之卦。合则为备六位之体。分则为独具三爻之体。其生化之迹已着。而阴阳之数亦加。则其分合间。对待中、各有所异。其名虽同。实不同。故六位之卦。为六十四卦中之卦。已变者也。三爻之卦。为八卦中之卦。末变者也。如与。一属八卦之乾。一属六十四卦之乾。六十四卦自八卦出。如子与母。其卦名同。而用殊。故八卦可名先天。则六十四卦可名后天。若名八卦为母。则可名六十四卦为子。

若名八卦为纲。则六十四卦为目。若名八卦为本。则六十四卦为用。二者原不同也。故在易卦。必明其变易之迹。由一个变而为。其所变在重一也。实非仅重一也。盖细分之。则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就六位之乾言。则初二为地爻。五上为天爻。三四为人爻。则实将八卦之。重之为六。分之为三成三耳。故卦六爻。由重卦言。则分内外两卦。由三才言。则分天地人三部。三才亦后天也。故亦必备阴阳。即由爻位明之之。亦可知其各有阴与阳也。不特此也。卦以爻立。爻以位明。位以时定。时以气行。虽有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亦具终始上下义。而其用不止是也。则因气之不息耳。气行不息。终则复始。内而出外。外而入内。上下往来。循环不已。则虽分卦、分才。分位、分时。犹末尽也。盖气之行如环。气之成如球。本无间断。则无终始。自初至三。自二至四。自三至五。自四至六。自五至初。自上至二。皆可分别。而为一卦。以其气之环行无已、故曰周流六虚。本六位时。不曰位时,而曰虚者。正以其非限于此位时也。故卦之成。非一卦也。非二卦也。乃各卦分合而成者。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众。爻六而变多。故象者。象其意也。非指物而物之也。爻者。效其数也。非定名而名之也。如乾之。为象简。而所象无尽。爻则六。而所效之数。不可纪述。故曰易以变易为用者也。卦虽分内外上下及交互。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应。有其臣使。有其机。有其基。有其门户。有其道路。有守有行。有去有止。故一卦有无穷象。一爻有无尽义。此皆变易之所见也。乾之为卦。六爻上下。其体象天。然非如目中苍苍之天。乃统名之天。其主曰神。乃统名之神。其用曰动。乃元气之行。其类曰阳。乃元阳。其精日玄。乃元精。其象包一切形神。概天地万有。通乎道器。贯于上下者也。然有其主用。则在九五一爻。以乾为阳。阳数自左上。一三五七九。恰当五爻为九九为乾之大用。五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内外二乾卦言。内为体。外为用。以其阳气之动、必出也。以外卦之三爻言。九五为其中爻。中为极位。故主见焉。此因卦而殊者也。如坤则反在内。而居六二。乾坤相对。一外一内。既殊其类。其主亦异。故各卦主用之爻。皆视卦而定也。乾卦六爻三极。分主与客。有世与应。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而主客异地。六爻不变。而世应殊方。则以其来自何乡。当居何位。按之本宫之数。而定所居之方。大抵皆以三爻距离为准。恒视内外上下为呼应。如八卦之对列也。故初与四爻。二与五爻。三与上爻。皆为其对应之位。盖后天阴阳以偶行。有主必有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