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附注》
此言乾之卦象。尚有多义。因辞中有者则讲。释时可申明之。明象熟辞。而后卦可通也。苟舍其一。不通其二。则不过记诵之学。终无解于易。易初原不重辞。止可求之于象。后圣述辞与象相证。其益学者多矣。但辞为明象者也。象有未明。始求之辞可也。若徒熟其辞。而忘其象。则何解于卦哉,故夫子先释象而后释辞。使学者知所先后。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国圣人讲造化之数。全由实验得来。而外人不知。以为虚玄莫考。诚可笑也。盖易明指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及河图洛书。
五行九宫之序。皆由定数所变化者。非故为其制也。无论何物。变化之数。不出于此范围。其所成物质名类。不得异于此定序。则天地之所自判。人物之所自生。下及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皆然。以孚此而生化者。是曰定序。不独易与图书然也。譬如一立方体木块。以刀劈之。自上而下。必成两片。再劈之必成四条。更断之必成人立方体。此一变生两仪。再变分四象。三变成八卦之定例也。如细分之。则一变者一。再变则为二数。三变则为四数。合之共得七数。故变极于三。数满于七。而形成于八。果将立方形体数之。虽为四方。却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六者。有形之本体。无论大小皆同,八者。由分所成之定体。亦无论大小皆同。以方为方。必合九为一。盖非九不得全也。九者中一边八。即九宫之数。去其四隅。即五行之数,以四隅乃阳生阴也。非原数也。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极于中央。至变为九宫。其中央太极仍存。故太极在后天居土位。为坤宫。而主一切也。故变化之序,不离于易数。不外于河洛之象。可验之于至细至微之物者也。苟精思之。则天地生成。莫不了于指掌也。故变不离三。数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于六,行止于五。宫止于九。中气定于一。一者、太一也。太极也。神之主也。元气之宗也,言数者所当先知之也。
易道诚不易讲。虽一卦六爻。其所包义。不可尽述。今夫子撮大要讲示。不过其一二耳。然已累篇矣。可知易道精深。原非容易贯澈者。乾卦为全易之首。尤为宏大旡尽。将来讲示。更必详细。本来易教。为使人知天道。即卦象、亦为以物示天数也。夫道始终不离于数。一纪二纪。推至万纪。大小循环。如岁与日。莫不有定数,故圣人得以卦象之。六爻中所有之数。既天地之气数。一一与时合。果知其故。则未来事皆可推得。时虽多变。似非易测。实则包在六十四卦中。仍无奇也。天道穷而愎始。今虽未见。正因潜藏之气未发也。故乾卦一卦。包尽宇宙。自古迄未来。始终皆缩影在六爻中。不过不能细数耳。然六十四卦。由乾出。乾道乃革。革象见于革卦。则革卦即为明乾道之革者也。此在已过时代见之。迄今又循瓒至此。合无数小循成大循瓒。如积日成岁之例。故大小同象。古今同运。此在人推之耳。